当我们选购空气能热泵时,最常看到的一个参数就是“匹”,然而有些用户并不明白其中的意义,弄不清到底多少“匹”才适合自己,导致在购买时一筹莫展,面对商品无从下手。
那么,空气能热泵的匹数究竟是什么意思?具体怎么计算?如何根据需求购买合适匹数的空气能产品?今天波波就带大家揭开“匹数”的神秘面纱,让您不再茫然!
对很多人来说,“匹”是一个奇怪的单位。其实,“匹”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三百年前。那时候,工业革命尚未开始,不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马匹都是主要的运载工具。为了描述马车的运载能力,人们按照一辆车所配备的马匹数量来定义,这就是“马力”,单位为“匹”。“匹”的概念一直延续至今,在科技日新月异,工业化程度日渐加深的今日,马力依然是衡量性能的关键参数之一,在空调、汽车发动机领域广泛使用。
那么问题来了,“匹”最初是计量功率的单位,为什么最后演变成了计量制冷量/制热量的单位呢?
原来在早期国内空调行业里,日资品牌大行其道,其行业标准在国内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匹”其实是日本的行业标准,是计量空调电机/压缩机功率的单位(1匹≈735W)。
我国从1994年开始使用新的国际计量标准单位“W”(瓦),根据我国的能效等级标准(EER),1级能效为3.4以上,1匹空调(电机/压缩机)的制冷量换算为735W*3.4*1=2499W(瓦)。为了称呼简便,“匹”逐渐演变成了制冷量单位。
空调匹数,表示空调的制冷量大小,也就是制冷能力的大小。原指输入功率,包括压机、风扇电机以及电控部分。因不同品牌其具体的系统及电控设计的差异,其输出的制冷量也各有不同,故其制冷量以输出功率计算。
一般来说1匹的制冷量大致为2000大卡,以国际单位换算应乘以1.162,故单位时间内一匹制冷量为:
这里的W(瓦)即表示制冷量。1.5匹的应为2000×1.5×1.162=3486W,依此类推,大致能判断空调的匹数和制冷量。一般情况下制冷量2300~2600W都称为一匹,3200~3600W为1.5匹,4500~5500W为2匹。
空气能热泵作为暖通制冷行业的后起之秀,沿用了空调行业的计量标准,以制冷量来划分空气能匹数。
空调还有一个参数“能效比”,能效比是反映空调制冷效率的参数,即实际制冷量与输入功率的比值。
根据空调的能效比、匹数也可以计算出空调的大致制冷量。例如,能效比为3的一匹空调,其制冷量为:
其实空气能热泵的匹数只是沿用的空调行业称呼,但空气能热泵是为制热而生,因此,以制冷量为标准划分匹数并不规范。用户在选择空气能热泵时,更应该关注的焦点是空气能热泵的制热效果。
空气能热泵可以充分利用空气中的低品位热能,通过压缩机耗电做功,给这部分热能做加工处理,最后把热量转移到水中,产生热水。在这一过程中,热泵耗电量很小,1份电即可制4份热,制热效率可达400%,比电热设备节能75%。
COP是空调器的制热性能系数,称为制热能效比,表示空调器单位功率下的制热量,其计算方法与制冷能效比(EER)相同。制热能效比(COP值)越高,空调越节能。一般来说,能效等级分为5种:
其中,1级最好,5级最差。产品COP值低于2.79者,有关部门将不予上市。
通常情况下,家庭普通卧室每平方米所需的制冷量为115~145W,客厅、饭厅每平方米所需的制冷量为145~ 175W。房间保温好、密封好、不朝阳可取小值,反之取大值,层高较高时应再适当加大。一般情况可取中值,如卧室取130,客厅取160。例如:
15平方米:130*15=1950(W),因没有相应制冷量的空调,就近选22型(小1匹)
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房间供电情况,一般50型以上的空调有单相供电和三相供电的区别,如果有三相电应尽量选择三相空调,每相电流较小,有利于用电安全。
通过这些博浪的经典案例,小伙伴们可以直观地感受下“匹数”的概念~如果是商用,匹数普遍来说会很大,如果是家用,上面表格中列出来的匹数已完全够用。只要计算好房间面积,再对照表格,就知道该选多少匹数的空调啦,是不是超级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