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有一位下岗后,靠教乒乓,在东部沿海的浙江省谋生18年的苗家人。他凭自己的能力,闯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谋生之路。他三父子一起教乒技,不仅能养家糊口,续交个人养老金,为两个儿子操办了婚事,小儿子还娶了浙江的媳妇,定居浙江。
2014年,他因视力下降,而离开自己心爱的乒乓教学岗位。回到凯里后,他买了两套房产,解决了家里的住房问题。同时,他还在凯里买地基,修了一幢五层楼的大房子;又投资四十多万元,参与凯里国际商贸城的建设。
一个贵州山区的业余乒手,竟能与国家队退役的职业乒将一起,在东部沿海的浙江省同坛教学!他的故事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而写下此文。
他名叫杨兴奎,苗族,1949年1月29日(农历己丑年正月初一)出生于贵州省凯里市舟溪镇新光村立庄。虽出身在农村山区,但他从小就酷爱乒乓球运动。读小学时的课余时间,他总爱围着乒乓球桌转,一有机会就上场练习。
回到家里,没有球桌,他就铺上几块木板当球桌,中间架上一根木棒当球网,与哥哥一起练乒乓。无论是当学生、当农民和参加工作,他都把乒乓作为他的业余爱好。一有机会,他就上桌练手,从不间断。持之以恒打乒乓,不仅提高了技艺,也锤炼了意志,锻炼了身体。
杨兴奎读小学时,父亲就离世了,是他母亲将他们哥俩拉扯长大成人。他哥哥后来当了乡村小学教师。他是凯里一中1966届初中毕业生,1968年10月回乡务农。
曾参加凯里县民兵团,修过麻江谷硐至坝芒段的国防公路;参加凯里县民兵连,参与三线建设中,迁入凯里的军工企业的基建工程建设。后来,被招工进城。
杨兴奎是凯里市轻工供销公司的职工。先后在凯里县印刷厂、凯里市塑料一厂、凯里市轻工供销公司工作。任过会计、主管会计、副经理、厂长等职。1997年企业改制,职工下岗,他成了下岗人员中的一员。
面对下岗,老杨的态度是“人虽下岗,但日子还得过。为了生活,思想不能下岗。要面对现实,勇于抗争。”下岗后,他做过路边小摊贩、去体育商贸公司应聘,做过门市经理……
老杨一家四口,妻子和他及大儿子在企业改制大潮中,都下岗了,小儿子杨春煜(乳名杨杰)还在校读书。他在凯里打工的收入,不堪重负。为养活一家人,得另谋生路。他做过乒乓球教练。
听说,东部沿海的浙江人爱打乒乓球,从幼儿园就开始培养小孩子学习乒乓了,那里有乒乓教师需求。于是,他下定决心走出去,闯闯运气。
1998年2月,49岁的杨兴奎只身一人,乘上东去的列车,开始了他的谋生之旅,来到浙江省台州市辖的温岭市。
温岭是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连续三届男子双打冠军获得者吕林的故乡,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那儿的人们爱打乒乓,特别重视培养娃娃学乒技。市设有乒乓球训练基地。除了城里的训练点外,泽国镇和新河镇均设了教学点。
老杨在温岭乒乓球训练基地,经过面试——过招——考核之后,被录用了。经过一个月的试用,他被分配到新河小学训练点,负责该点的乒乓教学工作。他饱尝了下岗谋生的酸甜苦辣,非常珍惜此次工作的机会。
在教学中,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保持与学员沟通,与家长沟通,受到了学员及家长的欢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前来学习打乒乓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他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1999年,他不得不把刚刚毕业于黔东南州教育学院的小儿子杨春煜(杨杰)叫了过去,父子同坛授乒技。
经过两年多的训练,他们所带的学员,与其他在温岭城内培训四年的学员水平相当。一个名叫颜晨阳的女生和一个叫张伟的男生,后来都进了浙江省体校。
老杨父子在新河执教期间,常有当地及温岭、路桥、黄岩和椒江区的乒乓高手前来与他们过招,切磋球艺。渐渐地,他们因乒乓缘分,而成了好朋友,至今仍保持联系和往来。
异乡谋生,谈何容易?不该发生的事,往往会发生。2000年8月,老杨父子俩带学生去舟山,参加浙江省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一回来,就被新来的校长“换将”了。他们不得不返回凯里老家。尽管这样,老杨对在浙江谋生,仍充满信心。
从事两年多的乒乓教学,他收获还是不小。浙江乒乓球赛事多,一年四季都有中小学生的乒乓球赛。通过带学生参加在各地举行的全省乒乓球比赛,他认识了不少浙江乒界的朋友。
通过与他们切磋交流,既学到了技艺,也增强了友谊。他对浙江乒乓球培训网点及相关信息也稍有了解。这为他后来的谋生道路,打下了基础。
两年多的乒乓谋生,不仅解决了老杨一家人的生计,还为大儿子杨俊操办了婚事,完成了家里的一件大事。
2000年11月,办完大儿子的婚事后,老杨接到浙江台州球友的邀请电话。说,路桥区和黄岩区的乒乓球俱乐部都有教练需求。愿意去哪一家,由他选择。此时,已临近春节,老杨决定过了年再启程。
2001年,过了团圆年后,老杨和小儿子杨春煜又踏上了东征之路。他们在火车上过元宵节。坐了32个小时的火车和4个多小时的班车后,他们来到台州市黄岩区的恩达乒乓球俱乐部。
恩达乒乓球俱乐部设在市中心一栋大厦二楼的大厅内。大厅宽敞明亮,中间是一排柱子,两侧各摆七张乒乓球桌。俱乐部的教练有来自辽宁、湖南、贵州和当地的,共7位。主教练是来自辽宁抚顺的史纪方教练。
俱乐部的服务是,对小学生作课外乒乓球训练。每天放学后,学乒乓的学生,都陆陆续续地来到俱乐部的乒乓球馆,学打乒乓。他们的水平,因球龄的长短而异。家长们都是乒乓爱好者,有的还进过省体校呢!
俱乐部对前来学习的学员实行“七分管理,三分学习”的原则。要求他们严格遵守俱乐部学员管理细则,认真听讲,刻苦练习,动脑体会。学员按水平分组后,交给各个教练去管理。
无论带哪一个组,老杨都认真履行职责。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因材施教。对悟性稍慢的学员,他循循善诱,耐心辅导。通过一年多的严格训练,学员们进步都很快,家长也很满意。
2002年暑期,为了更好地激励学员的学习热情,俱乐部老板汤恩达,邀请浙江省体工队女队前来黄岩指导训练。还特意安排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带来的水平较高的学生参与训练。
这样,极大地激发了俱乐部学员们的学习热忱,提高了他们学乒乓的兴趣。有幸与职业教练们同馆训练,老杨受益匪浅。使他学到了技艺,提高了教学质量。
他所教的这批学员,凡参加区、市的比赛的,成绩都名列前茅。参加全省的比赛,也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有8位学员获得了二级运动员称号;一位名叫陈茂的学员被江西省队录用;一位名叫张吉敏的学员提前被浙江大学体育系乒乓球专业录取;一位叫何健的学员连续两年在浙江全省单打比赛中都获得了前四名的好成绩;俱乐部汤老板的女儿汤奔被送北京什刹海乒乓球学校学习。
2003年后,老板因家庭问题,疏忽了对俱乐部的管理,生源锐减。收入远远满足不了俱乐部的日常开支。来自辽宁的史教练不得不离开俱乐部,去诸暨莞沙小学,湖南的教练去了广东虎门,老杨只好到路桥区的河西小学。
在路桥期间,他又遇到了像恩达乒乓球俱乐部同样的问题。老板虽是业余乒球高手,但不会管理。老板娘又整天找他吵闹。伙食无人管,三个月,老杨的体重下降了7、5公斤。2003年5月,黄岩恩达乒乓球俱乐部汤老板又把老杨召回,担任主教练。
但此时已接近期末,学员不多。为了减轻俱乐部负担,老杨只好选择离开,让其小儿子杨春煜(杨杰)继续留在俱乐部执教。
离开黄岩,老杨来到了台州乒校。那所学校是台州市政府为了发展地方体育事业,特批修建的一所大型乒乓球学校。是前国手吕林的姐夫林兵创办,以吕林的名字命名。全称为“台州市吕林乒乓球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大,训练场馆内,可摆40张乒乓球桌。四个角都安装了大功率的立式空调。各类办公室、男、女教练宿舍、学生宿舍、更衣室、卫生间、洗澡间、职工宿舍、厨房等,一应俱全。人员设施,配套齐全。
场馆内灯光明亮,是一所功能齐全的大型乒乓球培训学校;是乒乓球爱好者学习培训的好地方;是浙江省第三梯队的训练基地,主教练是原浙江省队的沈少军教练。
在台州市吕林乒乓球学校,老杨遇到了吕林的前教练,浙江省乒乓球前辈王鸿基老师,他是原国家队队员,与许绍发等是同期队友。还有原浙江省队的沈少军教练。老杨说,能有机会与他们一起训练,是他最大的荣幸!
老杨来到台州乒校时,正赶上乒校与台州市某小学签订全校学生轮训合同。乒校决定,将此项轮训任务交给老杨来完成。老杨欣然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要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完成轮训,老杨必须每天上午轮训两个班,下午轮训两个班。即上午二节课,下午二节课,每节90分钟。
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到台州乒校后的首场训练,每次上课前,老杨都让前来参加轮训的学生排好队,先交代有关事项,然后给他们讲解乒乓球的基本知识。接着,带领学生挥拍练习。最后,把他们安排到球台上,并发给球拍,一人一轮地上桌打球。
一天轮训四个班。不到半个月,老杨就把轮训任务完成了。以每个学生20元的培训费计算,一个班60来人,全校近50个班,两个星期,他就为学校创收近6万元。
轮训合同履行完毕,乒校分配一位姓王的教练与老杨一起教学。学校要求他们俩在乒校,上一个小时的课后,再赶去幼儿园上一个小时。每天两点一线来回。
暑假后,无论乒校和幼儿园,报名学乒乓的人多了起来。一天,一位在临海外国语学院上学的椒江籍学员,利用暑期来乒校学习乒乓技术。经主教练王鸿基老师考核,他属于零基础,零起点的学员。王主教练把他交给老杨训练。
第一天,老杨给他讲解一些基本动作要领后,即带他做正手攻球的挥拍动作,边做边讲基本要领,并要求他先学会这一技,再学其他。老杨告诉他,第一天只要做好正手攻球动作,就达到目的了。
第二天,老杨首先发多球给他打,边打边给他讲解,让他边打边领悟,然后,让他拿着一盆球,在桌上自己练正手攻球动作。
第三天,做单球训练。老杨推球给他攻,边推边讲解,让他边打边体会。此次训练,他最多的一个球能持续45个回合。这一下,惊动了主教练王鸿基老师,他特意过来观看训练。
三个小时的功夫,能使一个一点基本功也没有的学员,一个球能持续打45个回合,堪称称是个奇迹。老杨说,这是他从事乒乓教学以来,遇到的悟性最高,学习最刻苦的好学员之一,让他至今难以忘怀。
在台州乒校期间,老杨不辞劳苦,一直在乒校和幼儿园间来回施教。因下雨未能及时赶回食堂,经常吃冷饭菜的情况是常事。但老板对此总是望而不见,听而不闻,从来没有一句安慰的话。让老杨感到无人情味,冷冰冰的。
论资历及技术水平,老杨不比别人差;论辛劳及工作量,老杨要比别人多;论报酬,老杨却比别人少。想到这里,老杨的心里越来越不平衡,觉得自己的人格尊严没有得到最起码的尊重,产生了离开的念头,并暗暗地作了下步的打算。
无意中,老杨把他的想法流露给了主持乒校工作的王财政校长。王校长听了,即将老杨的想法告诉了林老板。到了该月发薪的日期了,老杨的工资迟迟不发。一天,林老板找老杨谈话,并主动提出将老杨的工资调同其他教练一样,请他留下来。
人的心灵创伤,用金钱是不可能摆平的。老杨去意已决,他拒绝了林老板的挽留。说,“我已答应了他人的邀请,人得讲信用。所以,我只能选择离开了。”就在此间,吕林来校视察指导工作。王鸿基主教练让所有教练都去与他合影留念。
老杨怕参加合影,老板不让他走,就没去参加合影。王鸿基主教练发现后,也有些遗憾。那个月,老板一直拖了10天才给老杨发工资。领到工资后,他即离开了台州乒校。他说,“我那样做,不知是对,还是错。但我已付之行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