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景德镇市委一级巡视员、市申遗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市申遗办主任刘朝阳,带领申遗领导小组“一办六组”及部分工作专班人员,对景德镇御窑遗址遗产申报点进行全面考察。
景德镇御窑遗址遗产申报点共6处,包括体现明清专造御用瓷器的皇家窑场御窑厂窑址,体现御窑制度渊源及技术基础的湖田古瓷窑址、落马桥窑址和南窑古瓷窑址,体现制瓷原料开采及运输的高岭瓷土矿遗址和东埠码头。当日,考察团一行马不停蹄,先后来到这6处申报点进行考察。
每到一处申报点,考察团都逐一检查遗产申报点存在的问题,并现场办公,提出限时解决处理问题的办法。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总工程师项瑾斐表示:“相对其他几个申报点,目前有问题的是落马桥窑址,现在急需要把它的保护级别提升,加大环境整治保护工程和保护性设施工程,还要做一些必要的保护回迁工作。”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一座城市的发展和文化的延续都是很有意义的。”在考察完6处申报点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四级主任科员胡莹对记者说,景德镇陶瓷历史源远流长,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想怎么可以把它既保护又合理利用起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就是对历史遗址的活化利用。
据了解,考察组一行还将围绕考察情况集中讨论。通过考察,大家一致认为,景德镇御窑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推进扎实,成效显著,目前申遗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要充分做好文物保护、环境整治和遗产点段的保护工作,为申遗做好准备。
423年前,当“窑神”童宾纵身一跃跳入烈火熊熊的窑内,这位年轻的明代烧瓷技师恐怕不会想到,自己烧制的龙缸竟奇迹般地成功了。而类似这一段段尘封的印记,随着“景德镇御窑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逐一被打开。
此次申遗,景德镇共有6处遗产点,御窑厂窑址、湖田古瓷窑址、落马桥窑址、南窑古瓷窑址、高岭瓷土矿遗址和东埠码头。这些遗址都是景德镇烧制陶瓷的历史印记。14日一天的考察,记者见识到了遗址里被尘封的景德镇印记。
当日上午,考察组一行首先来到落马桥窑址。落马桥窑址位于中华南路红光瓷厂院内,继1980年进行考古清理后,于 2012 年至 2015 年进行考古发掘, 发掘面积 688 平方米,发现明代葫芦窑遗址、元至明清作坊遗迹、元代较高等级院落建筑基址等遗址遗迹,以及数以吨计的瓷片堆积。考察组一行在这里驻留了许久,仔细询问落马桥窑址的环境整治工作和保护提升工作,要求相关部门尽快落实。
湖田古瓷窑址位于竟成镇湖田村境内,紧邻南河,遗址范围约40万平方米,湖田窑创烧于五代,元代成为“浮梁磁局”重要的瓷器生产场所,元中后期创烧青花瓷器,至明代衰落停烧,延烧历史长达700余年。如今,湖田古瓷窑址已被很好地保护起来。走进景德镇民窑博物馆,可以看见湖田窑五代至明代之间窑业堆积、制瓷作坊、各式窑炉及仓储码头等遗存。
南窑古瓷窑址位于乐平市接渡镇南窑村,坐落在乐安河南岸。考察组一行来到这里时,天空下起了雪籽,穿过一片树林,仿佛进入了仙境。2014年4月,南窑遗址考古挖掘被评为2013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2019年10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窑业遗存分布面积近3万平方米,现存原料开采塘、窑炉、运输水塘、码头等遗迹,呈现了唐代完整的制瓷系统流程。
“不知道来了多少次,每次来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考察组成员白光华从事考古工作多年,对御窑厂窑址有很深的感情。他对记者说,御窑厂窑址自1973 年首次发现成化官窑堆积以来,历经 27 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内涵丰富的窑业堆积、大规模的窑炉遗迹、体现不同工序的作坊遗迹、展现御用等级的围墙道路等设施遗迹,以及大量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瓷器标本。御窑厂窑址代表14至19世纪中国制瓷技术的最高水平,是世界制瓷手工业发展巅峰时期的杰出典范。
高岭瓷土矿遗址位于浮梁县瑶里镇,分布于约 600 万平方米的丘陵地带,是一处集高岭土生产、内部运输及矿工生活为一体的完整矿冶生产生活体系,已发现采矿、淘洗、尾砂堆、工棚、古道等遗迹。遗址内的高岭村因矿工聚集而兴起,至今仍保留历史传统肌理。高岭瓷土矿遗址与东埠码头展现了御窑生产的上游核心原料从开采、加工到运输的完整系统。
“风景太美了,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在东埠码头,考察团成员们纷纷感叹道。
这里是景德镇陶瓷生产原料及矿工生活物资的运输中心,由东埠村的水运码头、古道遗迹及明清商业街构成。水运码头遗迹现存 11 处,古道遗迹长约150米, 路面上保留清晰的独轮车凹痕。明清商业街现存古建筑约80座,北端立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奉勒石 永遵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