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酷暑绝对当得起一个“酷”字!比如乾隆八年(1743年)中国历史上最热的那个夏天,仅北京一地就热死了11400多人,北京最高气温甚至达到了44.4℃,触目惊心!
面对这样的酷暑,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求生欲,也创造出了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避暑方法,令今人对古人的智慧叹为观止。比如冰淇淋就是古代中国人发明的,元朝时才由马可·波罗带回欧洲,传向世界各地。
中国气象学上有一条著名的线,叫做竺可桢曲线。是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研究了海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后,整理出的一条中国5000年气温变化的曲线。
在这条曲线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隋唐、北宋及民国时期的气温是明显要高于包括现在在内的其他时期的。
此外,在古人对夏天的描述中,也可以发现古代夏天的酷热比起现代来也未遑多让。比如杜甫被热得“束带发狂欲大叫”,热得都要发疯了;比如李白被热得常常“裸袒青林中”,已经不在乎形象了。
再比如王维在《苦热行》中描述的“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已经热成了火焰山的场景;杨万里描述的“日光煮水复成汤,挥扇只有汗如浆”,连水都晒得发烫成汤了。
在清乾隆八年(1743年),史上最热的一个夏天来临。据中国气象局古气候研究室专家研究和换算,在这个夏天,我国北京的最高温度一度达到了44.4℃。这个温度是什么概念呢?就是皮肤沾到这个温度的水都会感觉有点发烫的温度。
山西“道路行人皆有毙者”,天津地区“土石皆焦,”“人皆热死”;青城县“六月间,”“路人多热死”……
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热灾。幸运的是,由于清朝当时正处“康乾盛世”时期,国力强盛,所以对这次灾难的处理也十分迅捷有效,并没有引发更大的灾难和动乱。
综上可见,古时候夏天的酷热比起现在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光看这些文字都觉得热!那么古人到底是如何度过酷暑的呢?
古代的空调房也叫凉殿,这个避暑方法对经济实力的要求比较高,适合富贵之家。
先要建立一个专用亭子,然后用一个机械传动装置将冷水运往屋顶,再泼在屋顶上流下来,形造水帘激起凉气,然后再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传往殿中。
这种设备利用自然水冷,具有较高的降温能力,纳凉效果并不比现在的空调房逊色多少。与此同时,透过水滴还能营造出七彩缤纷的彩虹效果。
在汉唐时期就开始盛行此法避暑,唐朝时期发展成熟并广为普及。《唐语林》中就有过这样的记载:“玄宗起凉殿”,“时暑毒方甚,上在凉殿,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
中国人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使用冰箱了!1977年在湖北出土的战国时代的“曾侯乙墓”中,就发现了古人使用的最原始的冰箱——青铜冰鉴。
这个原始冰箱的工作原理,就是把冰放在鉴中,然后再把酒放进去,变成冰镇美酒。在《楚辞·招魂》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挫糟冻饮,酎清凉些”!
冰其实是在冬天采集储藏起来的。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有了在寒冬季节采冰储藏起来在夏天使用的传统,富贵之家都建有专门的冰窖用来储冰。
周王室甚至还成立了一个机构,叫做冰政,专门负责管理王室冰块储藏和使用的事宜,并且部门编制还不小,有着80人的规模。
在《诗经》里,便有描写古人冬季采冰搬进冰窖中储藏的场景:“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许多人认为冰淇淋是从国外传进来的,殊不知冰淇淋最早的起源是在宋元时期的中国,那时的冰淇淋是用果汁、牛羊奶和冰块调制而成的,称作冰酪。
在许多宋人的笔记中就能看到冰酪在宋朝民间颇为盛行,并且调制的花样繁多,每到夏天,夜市上出售的冰酪冷饮就多达十多种,很受欢迎。
到了元朝时,元朝统治者就垄断了冰酪,禁止民间制作,只能在宫廷里流行。后来马可·波罗到中国旅行,回国之前,元世祖让人把这种珍品的制作方法教给了他。马可·波罗回国后便这种方法传给了意大利王室,立马在王室风行。
冰酪的制作方法来到欧洲后,一直被严加保密。直到几百年后,由于各国王室间的互相通婚,这种方法才逐渐流传开来,并被不断优化和改进,成了今天的冰淇淋。
当然,有条件建避暑山庄的都是王公贵族等大富大贵之家,比如清朝时的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是从康熙皇帝起,由三代皇帝耗费巨资和海量的人力才建成的。
这个地方湖光潋滟,四面环山,冬暖夏凉。每一年的夏天,大清皇帝都会携妃子们到这个地方居住,也在这里处理政务。
所以,古代的很多避暑方法比起现代来,其舒适程度绝对是毫不逊色甚至犹有过之的,而且还更加生态和环保。只有一点不好,就是太过昂贵,许多方法都是普通人家享受不起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