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SINA,以下简称新浪),由北京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通利方)和北方华渊资讯网于1998年合并而成。
1993年12月18日,四通利方在北京正式成立。具体情况是:首先由四通集团旗下香港上市公司——四通电子出资350万港元设立利方投资,其中四通电子占70%的股权,王志东、严援朝等以技术入股占30%;再由四通集团出资150万港元和利方投资共同设立四通利方,这样四通共在新公司中占有79%(约395万港元),王志东等人拥有21%(105万港元)。
王志东认识到,公司发展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公司像滚雪球那样,通过自身积累慢慢做大;另一种是通过引入各种外部资金,使公司不断地跳跃发展。对飞速发展的IT技术来说,第一种模式无异于慢性自杀。资金是IT产业的血液,而IT技术是吸血鬼,靠自身造血远远赶不上IT技术的消耗。最后,王志东决定选择第二种模式,他将目光投向美国硅谷。
1999年4月,在王志东和姜丰年多次邀请下,时任Netscape资深副总裁的沙正治同意加盟新浪,并与姜丰年一起做联席执行官,共同执掌新浪。
在“联席”期间,沙正治曾提出辞职。之后在王志东的支持下,沙正治大权独揽。沙正治拥有决定权后,便大刀阔斧挑战人事清洗:鼎立支撑王志东创业的严援朝未能保住CTO(技术总监)的位置;马克丢了CFO(财务总监)之职;为王志东两次海外融资立下汗马功劳的茅道林离开COO(运营长)之位;姜丰年没了“联席CEO”的资格,只留董事会主席。
王志东认为公司文化应符合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但要控制中国人的性格弱点,一定要吸收美国和日本的管理的优点。但沙正治上任后,立刻换上硅谷班底,横刀跃马实施一系列美国化操作,新浪网顿时呈现美国、中国内地与中国台湾三极文化冲突。沙正治侧重于迎合美国资本市场的意图,而且选择高盛做上市承销商,有意推延新浪上市时间,使急于上市的新浪董事会十分不解。
权力新格局昙花一现。十几天后,沙正治离开董事会主席之职,随之离去的还有新浪的CFO雷利·威尔考克斯及另一名CTO,一名董事杰瑞·克罗纳也消失了。新一轮洗牌的结果为,王志东仍任CEO,姜丰年重回董事会主席之位,茅道林复出COO职位,马克再担CFO重任,老将严援朝再任CTO,一切重新轮回到沙正治掌权之前。几天之后,再生余震,CFO马克从管理层退出。
首先,新浪网在中国境内以个人名义投资注册一家纯内资的公司——北京新浪互联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新浪信息),该公司注册资本为100万元,由王志东、汪延各持有70%和30%的股份,负责持有和运营,拥有中国的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网络内容服务商),新闻及BBS许可等执照,属于新浪网的国内ICP公司。
根据我国的电信法规和信息产业部当时的政策性指导意见,外商不能提供网络信息服务(ICP)。因此,北京新浪信息没有纳入在北美上市的新浪体系之内,这样新浪的境外上市方能获得信息产业部和证监会的批准。但实际上,持有境内ICP执照的北京新浪信息才是整个新浪体系中最有价值最核心的部分,境外投资者的主要兴趣也在于新浪作为大陆门户网站,其中国境内ICP业务所带来的高页面浏览量和未来预期的广告收入。
2000年3月27日,新浪正式就上市一事向美国证监会公开报备。8日,新浪的上市申请书在美国公开。
3月30日,由新浪总裁王志东、首席运营官茅道林率领的新浪路演团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全球路演的行程:从香港出发,到新加坡、伦敦,再到美国。离开伦敦的那天,纳斯达克股指一下子跌了500多点。但对新浪管理层来说,重要的不是股指的下挫,而是在好不容易获得国内信息产业部的认可后要尽快上市,以免节外生枝——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推迟IPO。
新浪公司成为国内网络公司上市之路的领跑者。美国时间4月13日,新浪在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正式挂牌交易,代码是SINA。新浪公开发行数量为400万普通股,招股价定于17美元。上市当天开盘价为17.75美元,最高升至21.125美元,当日报收于20.8美元上,较发行价上涨22%。首日成交6847900股,成交量1.48138亿美元。上市共募集资金6800万美元。
作为国内盛名的网站,新浪上市已经趋向圆满,它拨开了云雾,终见艳阳天。新浪网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一条正规的发展道路,它重视经营理念,得到先进技术支持,从而在上市前就得到了发展,使人们对它有相当的好感和期望,为上市打下了基础。
在风险投资热潮的背后,企业需要冷静,融资渠道有很多,风险投资并不是唯一途径,到美国纳斯达克去上市也不是一帆风顺,企业要有相当规模(400万美元净资产)、一定上市费用(10万美元左右)和相当长的准备时间(3个月)。互联网公司如果单纯把企业的目标押在上市上是不可取的,融资只是解决暂时的资金问题,而真正的解决办法在于找到一条可持续良性发展又具有竞争优势的商业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