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体育场鸟巢到江苏园博园,再到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厅……一个个工程的背后,是无数贡献出智慧、心血、劳动的人们。他们的名字,被刻在了项目的纪念铭牌上。
这些有影响、有成效的做法,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龙翔的关注与思考。在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他提交了关于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增加礼敬劳动者内容的建议,推动全社会更加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工匠精神,让这种尊重更加“可感知”“可触摸”。
北京冬奥会日前闭幕,让鸟巢的建设者们倍感荣耀的是,落成纪念柱的背面,永久铭刻着他们的姓名。
2019年,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对常委会会议厅进行改造。在竣工落成的纪念铭牌上,可以看到参与会议厅改造工程的42名工人、技术员、设计师的名字:许志振,木工,江苏泰兴人;曹明泉,油漆工,江苏南通人;李赛,空调班组,江苏南京人……铭牌细化到工人的姓名、承担工作和家乡籍贯。“通过这种形式,体现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对劳动的尊重,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对工匠精神的尊重。”龙翔说。
“网红打卡地”江苏园博园由废弃矿坑惊艳变身,这同样出自独具匠心的建设者之手。13座展园门前都有一块醒目的介绍牌,将付出过心血的建筑团队、设计团队,以及木匠、瓦匠、石匠的名字逐一写在上面,以这种方式向每一位工匠致敬。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呼唤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龙翔在调研中发现,虽然有了以上诸多案例,但从整体上看,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和工匠精神普遍认识不足,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氛围不够浓厚,技术工人社会地位不高,职业技能岗位缺乏足够吸引力,与建设制造业强国的需求不相适应。
“要厚植工匠情怀、褒扬工匠文化,需要寻求一些更加可感知、可触摸的方式,让劳动者清晰切身地感受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在他看来,把建设者的名字铭刻在自己劳动创造的作品上,契合了中国人“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文化心理,对于激发劳动者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工匠的浓厚氛围,引领更多劳动者立足岗位、奋发有为、精益求精,促进社会涌现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他说,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追星,就追‘大国工匠’这样的星”,更加热爱钻研技能、追求提高技能,坚定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从而涌现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这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让提出的建议更有针对性、更有操作性,龙翔将目光聚焦到制度保障,并尝试细化成举措。他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重大工程项目中增设礼敬劳动者内容的具体制度,并逐步进行推广。
一是要明确重大工程项目范围。凡列入范围的项目都应当设立相应载体铭刻普通建设者的名字。可先在永久性建筑建设中试行,并根据试点情况逐步进行推广。
二是要统筹设计和规范。根据项目规模布局和环境特点,在适当位置合理选择铭刻的载体、尺寸和铭刻方式,使之与项目有机融合统一,并有利于永久留存和展示。
三是要增强仪式感。可在项目落成典礼中设置“铭名载体”揭幕仪式环节,邀请项目建设者代表参加和见证。
“希望把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工匠精神从制度保障上确立并加以落实,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劳动光荣、立志做工匠,为推进社会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龙翔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