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30年前的炎炎夏夜,当大多数人还枕着竹床,摇着蒲扇喊热的时候,先富起来的人家却已在凉风习习的空调下睡着了。
90年代的中国家庭,如果能吹上空调,百分百是富贵人家,因为开始时只有日本的进口品牌在大城市里出现。
可一旦享受过空调的清凉,人们就再也回不去了。很快国内做空调和卖空调的生意就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1992年,南京的张近东就成了空调大王,靠着全南京最低的价格和免费安装的服务,苏宁的当年销售额直接过亿。
不过真正的空调大王并不是他,而是在距离南京160公里外的泰州,一个叫陶建幸的男人。
可惜30年过去了,当很多人家里的春兰空调依然健在时,春兰在今天的空调市场上早已没有往日荣光了。
当时的冷气设备厂是公认的烂摊子,生产技术落后、员工人浮于事、经营效益低下,完全是80年代标准的市级国企样。
在这种情况下,不破不立是最佳选择,陶建幸成了那个砸锤子的人,他挥舞着技术改革和经营效率的大锤,砸碎了过往的磕磕绊绊,顺利扭亏为盈。
光挣点小钱可不是陶建幸的想法,他在市场上跑了一圈,为冷气设备厂的转型选择了一个方向——空调。
1989年,江苏春兰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陶建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他多方筹资,上马了国内一流的全性能空调生产线。
陶建幸很幸运,他抓住了国内空调产业起飞时刻。1990年春兰不仅盈利,还登上了行业冠军的宝座,趁热打铁的陶建幸更投资建设了全国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
90年代初的空调生意有多好做?只要工厂能把空调生产出来,不管品质好坏都能卖个好价格,一台普通1匹空调能卖五、六千元,普通5匹柜式空调甚至高达一万五六。
除了跟春兰一样在80年代起步的美的、科龙、海尔之外,1991年的格力,1992年的新科,1994年的志高和奥克斯,1996年的海信,一大批厂家冒出来抢食空调这块大蛋糕。
不过春兰空调却是绝对的老大,一年销售百万台,占据近三分之一的市场。就连当时春兰空调业务员走到同行面前,都是昂首挺胸,耀武扬威。
1994年春兰股份登陆A股,当年空调收入就达到了53亿,而当时美的不到20亿,格力更只有6亿。
到了1995年,国家统计局组织了一场全国家电行业的比武大会,春兰又拿下了“中国空调大王”的称号。
陶建幸抓住了时代的机会,从1991年到1995年的5年间,他把春兰的规模做大了好几番,全中国买空调的老百姓没有不知道春兰的。
陶建幸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巅峰时刻,44岁的他当选为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90年代能荣获这一殊荣的企业掌门人只有两个人,除了他另一个就是四川长虹的倪润峰。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就是当时陶老板的真实写照。此时的他更做起了更大的梦,春兰除了在空调上继续做大,还要涉足其他产业。
1995年涉足摩托车业,1997年又涉足汽车制造业,1998年再推出冰箱、洗衣机、彩电、VCD、电脑等产品,春兰的摊子越铺越大。
在1996年春兰的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后,陶建幸为春兰定下了五年目标,到2000年总产值要突破250亿元,这就意味着除了空调之外,其他产业也必须迅速做大。
可当千禧年真正到来之后,春兰原定的目标并没有实现。不仅新产业没有做起来,老本行也被人抢走了风光。
珠海的格力完全学习了春兰,一直钻研生产空调,终于在1998年第一次抢走了春兰的市场第一宝座
之后的春兰就一直被竞争对手压着打,市场份额不断缩小,排名也跌出行业的前十名,此后再也没有回到龙头老大的地位。
1996年5月,春兰高层召开了一场发展战略研讨会,陶建幸提出了一个设想,也导致了春兰集团此后的一系列变化。
陶建幸认为国内的空调市场已经饱和,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少,空调已经是一个夕阳产业,发展前途令人堪忧。而摩托车、汽车等产业才是朝阳产业,所以春兰空调应当减少对空调的投资,加大对摩托车和汽车等行业的投资。
春兰当年就杀入了摩托车领域,1997年上市后的“春兰虎”、“春兰豹”系列摩托车在半年内卖出了6万台摩托,销售收入近10个亿。
此时的重庆摩托车品牌,以力帆和宗申的为代表的民营摩托车,走的是中低价的亲民路线,春兰的摩托车却卖出了13000一辆的高价。
摩托车的成功,进一步放大了陶建幸的野心。同年,春兰通过收购南京东风汽车公司成立了南京春兰汽车。
同一年,浙江台州的李书福刚刚造出了吉利的第一款车“豪情”。河北保定的魏建军的长城皮卡也正在北方热销。
除此之外,陶建幸还看好白色家电领域,洗衣机、电视、冰箱都列入了春兰的生产序列,甚至还做规划了芯片业务和液晶显示器项目。
陶建幸平时喜欢研究管理学,对 “企业管理之父”杰克·韦尔奇更是崇拜之至。
“GE名下有13家子公司是世界500强,我也要把春兰做成这样的明星企业!”
陶建幸给自己定下了目标:用20年时间让春兰集团成为“中国的通用”。要让旗下的子公司,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带着面见偶像的激动心情,2000年陶建幸飞到美国和杰克·韦尔奇相处了5天,作为学生的陶建幸更把自己的多元化蓝图跟偶像交了底,本来希望能得到偶像的肯定。
没想到美国人不懂人情世故和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道理,直接给他泼了冷水——多元化可不是你想做就能做成的。
美国人也是好心,想要劝陶建幸小心一点,没想到杰克·韦尔奇一语成谶,先是走高端路线年的限牌和禁摩政策被狠狠地撞到了腰,面对重庆摩帮的价格挤压更是溃不成军。
然后是汽车,春兰原本是瞄准了家用轿车市场,甚至连样车都做出来了,却迟迟没有拿到准生证,最后无奈启动了卡车的B计划。
2001年春兰卡车上市,靠着性价比虽然红极一时,但国内卡车业已经很快向30吨以上重卡转移,春兰主推的15吨以下卡车没有优势。
洗衣机业务反响平平,连年亏损。电冰箱业务作为合资公司,生产LG和春兰两大品牌,但LG的销量要远远高于春兰,最后干脆全卖给了LG。
比如说与泰州春兰一江之隔的常州新科,一路从VCD到空调,从液晶电视到车载导航,如今也是苟延残喘。
1998年中国启动商品房市场化改革,市场上第一次有了房地产这个概念。房子买了要住,除了装修之外,家电就成了刚需。
而陶建幸恰恰在房地产大潮到来前,把公司运营重心从空调转向多元化,除了在生产研发和服务方面资源减少之外,对于渠道的经营程度也落下了对手一大截。
由于经营成本逐渐增高,春兰空调的利润被不断挤压。情急之下,陶建幸又出了一招:取消经销商返利!
而春兰的应对办法是投资10亿,在全国开出500多家春兰星威连锁,成为空调行业最早开设专卖店的企业之一。
陶建幸的想法非常直接,经销商不是都跑去卖竞品货嘛,那我自建渠道,不依赖你经销商了。
专卖店的构想也很美好,店里不只可以卖空调,还可以卖其他春兰的电器产品,非常符合企业多元化战略。
但专卖店并没有让空调卖的更好,反而还让公司多背了一笔成本负担,随着多元化花摊子越来越大,处处花钱处处亏钱的春兰,再也顶不住了。
压力之下,集团只能伸手找空调业务要输血。而集团对空调业务的投入和反哺却越来越少。
对手当然不会等你,除了格力之外,原本还在春兰背后的美的,海尔都陆续超车。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中国房地产开始爆发时,空调行业也一并鸡犬升天。
2007年,春兰销量只有55万台,比起巅峰时期,已经不是腰斩,至少斩到膝盖,甚至不及曾经小弟格力当年销量的十分之一。
2008年,连续三年亏损的ST春兰被上交所停牌,此时春兰亏损额已经超过5亿元。
2009年9月,为了保壳生存,上市公司春兰股份通过资产重组,将主营业务由空调生产销售转为房地产。
对于陶建幸来说春兰,被冠上房地产之名,绝非是他想看到的结果,可他也没有更大的办法了。
春兰的泰州故事到此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之后的春兰再也没有新的故事。如今春兰作为一家公司还活得好好的,但作为空调巨头的它早已不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