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根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日本松下空调将产线从广州撤回日本的消息引发了业内关注与热议,在日本国内销售的松下空调,约 9 成是在松下广州工厂生产。但从 2023 年起,松下的高端空调将悉数在日本本土生产。松下空调的产能约 4 成回归了日本本土。
事实上,如果仔细思考,这在空调产业领域,是一个高端产业链脱钩的信号,尤其是松下将高端压缩机的制造撤回了日本。对此,国产空调不应该庆幸少了一个竞争对手,而是要有更强的危机感。
首先我们知道,松下之所以要把松下空调的压缩机撤回日本,是因为中国市场更多是其生产加工基地与销售市场,松下空调在中国市场份额仅为0.5%不到。
对松下来说,中国工厂角色正在发生转变,将不再是日企出口到世界各地的世界工厂了,而是本地产本地销。今后在广州工厂生产的空调只在中国销售,将不再出口日本。
而松下迟迟打不开市场,因为国内格力美的太强了,虽然说产品性能层面,松下不弱于国产,但在售后服务、价格与营销方面,以及对消费者痛点认知层面,国产空调更有优势。
比如在2018年前后,恰逢国内新消费节点,一众厂商都在主打新概念,大匹数的柜式空调开始流行,而松下、东芝、大金等空调厂商主推1.5匹以下的挂式空调,在产品营销方面,也并无太大声响。从格力、美的到海尔等厂商,把价格战打到了惨不忍睹的程度,但松下、东芝等品牌也并不为所动,这导致市场份额在这几年进一步集中到国产空调手中。
为什么国产品牌能打价格战,而松下却不行呢?原因并不全是所谓的员工压榨,偷工减料,而是规模化带来的成本优势,毕竟,国产厂商是本土作战,从格力到美的,无论是市场渠道、工厂、产量等各方面的规模非常大,一旦规模效应起来,成本就能摊下来,相反松下等厂商在国内的投入规模并不大,尤其是在市场渠道、销售网络、售后服务的构建方面,松下投入在中国市场的人力、物力、资金与规模也有所欠缺,无力支撑其在国内打价格战。
因此,松下在制造高品质产品方面的能力毋庸置疑,在降低成本方面却相比国产厂商处于劣势。
这也导致松下品质、性能与服务的差距没有拉开太大,但产品价格高出国产空调一大截,
从天电商平台的价格来看,无论是1.5匹家用变频冷暖空调和大1匹的变频冷暖空调的价格,松下普遍在3700元左右,贵的达到9498元。国内美的、格力基本都在2700元左右,在今年618期间,国产1.5匹新一级变频跌至1799元。差不多是其一半的价格。
此外是这几年国内的工人工资的上涨,让这些外资企业已经明显感觉到了成本压力,出现了将工厂转移的做法,此时就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如果在市场份额边缘化的情况下,利润、规模收缩,品牌售后就不一定能跟上。
空调售后其实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在国内,主流厂商都拿出了10年整机包修政策,解决了消费者的一个重大顾虑。
相对而言,松下空调的售后一直被诟病,这也是松下空调在中国卖不好的重要原因。
而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是因为国内产业链无力支撑松下。日本空调分三个等级:标准机,中级机,高级机。
目前松下在中国市场能有销量的大部分是标准机,国内的供应链体系也只能使其标准机生产相对日本生产有成本优势。
至于高级机,从成本到用料,纯粹论性能,松下空调超过了国内一线的格力和美的高端机,但高级机国内供应链不成熟,在日本本土生产更有优势,所以松下转移产能回去也是利益考量。
总的来说,松下是有技术的,其直流变频压缩机、无级正弦波变频技术、强速冷暖技术等方面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但松下在中国市场的失败,其一是成本与定价没有优势,其次是不擅长营销,导致在中国市场长期以来没有存在感。其三:本土格力美的等厂商无论在成本控制、渠道、产品品牌营销层面要更强。
在品质差距不大的情况下,选择价位低的是国内消费者一种本能。而松下营销能力的缺失,导致了不少消费者对松下空调完全缺乏认知,松下的撤回只是竞争败退的正常结果。
尽管国产空调在国内占据主导地位,依然存在软肋,就是压缩机。压缩机是空调的心脏,空调能效比、制冷、制热效果都取决于压缩机技术。
国内空调用到的压缩机,国产与进口的都有,国产压缩机产地一般在珠海、佛山等地,进口的高端压缩机大多来自日本松下、东芝、日立、三菱或合资生产的压缩机,海尔格力美的空调压缩机的进口部件主要来自于日本的东芝、美国的康普和德国的比泽尔。
在压缩机中,三菱是目前来说最好的,而东芝则是海尔格力美的最重要的压缩机供应商之一。
格力主要使用自家凌达压缩机,但1.5匹和2匹的部分新一级型也会使用海立压缩机,3匹的高端产品使用的压缩机用到了广州松下的万宝压缩机、上海日立压缩机,广州华菱三菱压缩机等。
美的大部分机型使用的是合资的美芝压缩机,其中,1.5匹的畅销机型,会备选海立压缩机。而海尔空调没有自主研发的压缩机,基本上是用的是海立、三洋、三菱电机压缩机。
目前,国产空调尽管在国内市场占据统治地位,但是压缩机对外依赖度较高,仅有格力解决了压缩机自产的问题,但更多是自产自销,产品噪音大,相对而言,压缩机尤其是高端压缩机对外依赖度较高。
在涡旋式压缩机领域,主要是美国艾默生旗下的谷轮,能占到全球一半以上的份额。在苏州有工厂,供应全球。
转子式压缩机是东芝开创的,该领域东芝的地位和涡旋式技术领域的谷轮一样,是标杆。在东芝的双转子专利技术保护期内,别的公司要使用的话,就必须交专利使用费。
日系压缩机占有率较高的区间是8匹以上的大冷量变频转子(代表者三菱)和涡旋压缩机(代表者日立),因而在8匹以上的多联机变频常见日系压缩机。
简单来说,之所以要进口日本压缩机,是因为它性能更好,有更高的专利技术壁垒,固定资产投入成本低得多,也有产品体验层面的优势。
比如松下压缩机一直以平稳运行、制冷迅速等特点而闻名,其无极正弦波变频技术与蓄热技术,都是行业一流,产量多年连续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
松下ENECHARGE蓄热技术在寒冷的天气制暖时,可以实现-25℃的低温下吹出35℃的高温暖风,三菱电机的低温增焓制暖技术还要超过松下。
日本松下的撤离,国产空调基本上不受影响,但在压缩机技术层面,国产空调要有更强的危机感。
因为这其实是一个产业链脱钩的信号。这又一次让我们想到在芯片、光刻机、发动机等精密制造领域,国内中低端的可以,但涉及到更高端的就不行了。
有业内人士曾经指出国产空调在压缩机上的局限,称国外空调很少采用电辅热,但是这一技术却在国内大行其道,厂商还自鸣得意,但背后是我国基础工业能力薄弱的现实。
大概意思是在你制热的时候再开一个电暖气帮助制热,最终的效果也还不错,但有点投机取巧的意思,这就像一个得了哮喘的人背着氧气在跑步,喘不上气的时候来上一口。但正常的思路应该是寻找气密性更好的材料、优化压缩机性能,让引擎更强大。
从松下的ENECHARGE蓄热技术来看,它主要是在压缩机外部增加一种名为铝制蓄热的模块,在压缩机工作时收集压缩机工作过程中散发的废热来辅助保温,从而实行并且提升压缩机低温吸热的能力。
在压缩机层面,我们制热需要电辅,这就是差距。只是我们绝大多数用户更看重价格,成就了国产的市场份额。
当前格力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控股了海立与盾安环境,已经在扩展产业链布局,包括空调芯片的自给。
松下高端压缩机从广州撤回日本,最先进的技术不给用,尽管松下电器还是在广东保留了许多加工工厂,但目前还留在广州的,在咱们这卖的都是相对陈旧的技术了。
我们追赶进口的技术,局限在于受到了日企技术专利的制约,其次,高端、性能越优越的压缩机需要更好更精密的机床,配套更复杂的配套软件,更优越的材料,这个壁垒和门槛一旦建立就很难超越。
松下现在撤回去,在高端压缩机产业链层面脱钩,我们国产空调不应该庆幸,而是要有危机感。
对行业来说,摆脱压缩机卡脖子隐患也同样至关重要,如何在这一软肋上做到追上三菱、松下,可能是需要更早思考的问题与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