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小小的广告,是多少人搬家装修时的救命稻草。但是,当你信任它的同时,也很可能把自己引入险境。日前,湖北武汉的刘同学就遭遇了这样的境遇。他按照家门口贴出的小广告,聘请一名师傅上门清洗空调和加制冷剂,结果被宰了3920元,按理说,这样的乱象并不新鲜,但问题的关键却在于,这个师傅根本没有营业执照,且一再拒绝协商,导致刘同学想进行后续维权着实有点困难。
消费者权益保护是维护市场秩序和公正竞争的重要一环,但在中国,现有的市场秩序和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还存在很多缺陷。在这个背景下,维修行业的管理更是混沌不堪,让那些诚实守信的商家失去了市场竞争的机会,而为那些耍猴、恶意敛财的商家制造了发挥空间。
宣传几单就‘卖身’的广告,是许多人进入维修行业的首选方式。以空调清洗为例,一些没有经营场所和执照的师傅随处可见,而他们多数不管是服务态度还是收费都缺乏规范性。比如本案中,师傅为两个小小的空调加制冷剂就收取了3920元,这恰恰是一种恶意诈骗,而他们之所以能在市场上大行其道,正是因为市场监管不到位,执法不严格。
另外,许多维修商家在宣传方面也存在虚假宣传的现象。经常有人在维修广告中看到这样的宣传语句:“免费上门维修,真正维修不收费。”然而,当真正开始维修时,却可能会被强行推销某些所谓的附加服务项目,这些费用让原本只是修理的消费者不得不付费。
其实,很多消费者不知道自己的权益在哪里,或者不知如何去维权。这也让那些异常诡诈、恶意敛财的商家逐渐占据市场。他们在维修过程中出现各种滥用权力的情况,如非法占用、价值班、服务收费等,从而在消费者心中积累了一个不良的口碑,成了最下游的那些“维修黑产”,一旦遇到投诉,律师难以维权,以致于维修行业成了一个“黑箱”。
针对这一行业的乱象,一方面,需要加强对维修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强对行业内部的人员资质、执照等的审核和认证,以及推行更为规范、更为细致的制度和法规,这样消费者才能明明确知道自己的权益,避免受到无端的损失。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国家政策的宣传和普及,提高维权意识和能力,以防止那些违规商家对消费者进行侵权。
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消费者的识别能力,了解一些基本的技术知识和操作流程,平时要注意观察维修商家是否有正规的经营场所,是否有营业执照等证件,以此来识别真假商家,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总之,只有加大对维修行业的监管力度,并加强对消费者自主权的保护,才能真正地维护市场秩序,遏制那些恶意敛财的商家的嚣张气焰。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打破维修行业的黑箱,让其真正成为一个诚信、规范、公正、透明的市场。只有这样,消费者才能真正享有消费者的权益和保护,将消费者权益做到最大程度的落实。
本文由知否青年说 综合自经视直播、湖北经视、网友评论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