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的工作中,我们一直试图寻找「新品牌是如何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快速崛起」的答案。
为此,我们走访了大量知名企业,与上千位技术专家、创业者、前辈同行等一线精英们交流学习,看他们是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来创造新的商业机会,打造新的爆款产品。
今天我们给你讲的是,零售家电领域的两大巨头,格力和美的,以及他们背后的掌门神,董明珠与方洪波的恩恩怨怨。
在中国企业里,很少有两家企业兜兜转转斗了几十年,最后一起成为行业里的双寡头企业,它们就是格力和美的。
在中国职业经理人中,也很少有两个人几乎是伴随着企业的壮大而成长起来,最后都成为企业的一把手,他们就是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和美的董事长方洪波。
他们都是从体制内辞职,南下广东。先是从基层岗位做起,凭借业务能力崭露头角,获得领导赏识。
董明珠高调,盛气凌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她曾表示自己的决策从来没有错过。
而方洪波则是低调,懂得隐忍,知道自己的边界所在,他认为一代人终将老去,但美的永远年轻。
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企业,那就是战略决定一个企业的终局。而作为一把手,他的性格和思维又直接影响一个企业的战略。
2020年初,美的和格力的市值都在4000亿左右。但在今天,格力已经跌到了2166亿,美的则涨到了4904亿。
1954年,董明珠出生于江苏南京的一户普通人家。她是全家最小的孩子,上面还有六个兄姐。
说她倔强,是因为只要她想做成一件事,就一定会拼尽全力,哪怕有很大的危险。
12岁那年,董明珠参加学校组织的。由于教练疏忽,董明珠第一天差点淹死,但她第二天还是如约而至,很快就学会了游泳。
后来学骑自行车也是这样。有一次差点被公交车撞到,但她若无其事,立刻扶起自行车继续练习。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董明珠大学从安徽芜湖干部教育学院毕业后,会在一家化工研究所从事行政工作一辈子,并且和自己的丈夫、儿子过上幸福平淡的生活。
但到了1990年,董明珠开始厌倦平凡的生活,外面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董明珠心里激起了涟漪。
此时儿子已经上了小学,不再需要她时刻盯着,董明珠很想出去闯闯,也许她的人生会有其他的可能。
下定决心的董明珠,在36岁的年纪毅然辞职下海。她把儿子交给母亲后,便一人坐上了南下深圳的火车。
董明珠起初是在深圳找到一份化工企业的行政工作,后面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被珠海这座城市深深吸引,便搬到了珠海生活。
这时,一家叫海利(1991年改名格力)的空调小厂进入了董明珠的视线,他们正在招聘销售人员。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老师,母亲则是医生。可以说,方洪波从小就自带一股文人的气质。
后来受父亲教历史的影响,再加上读书早,又连连跳级,方洪波16岁就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但在大学毕业后,方洪波没有继续读研,虽然他已经拿到本校美国史专业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在方洪波看来,实践出真知,那时身怀浪漫主义情怀的他,决定投身社会主义事业。
于是1987年夏,方洪波从上海登车西行,来到位于湖北十堰的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开始了他的国企生涯。
他感觉自己在单位的前途,顶天了也就是一个处长。更何况还有些同事,整整二十年都停留在同一个位置没挪过窝........
由于研究历史,方洪波看惯了英雄人物的故事,也常常为此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没曾想自己竟会在这里成为一颗国企螺丝钉。
这时一大批体制人员纷纷辞职下海,如陈东升、毛振华、朱新礼、郭凡生、冯仑等,他们后来被称为“92派”企业家。
方洪波先是去到深圳万科,想进入万科的企业内刊《万科周刊》,但是没被录取。
后来他辗转到了顺德县北滘镇,最终进入了一家做电器的乡镇企业,这家企业就是美的。
而方洪波初入美的干的还是他的老本行,成为了总裁办下属《美的报》的一名通讯员。
董明珠初入格力时,内心也是相当惶恐,毕竟那时的她既不了解空调,也无销售经验。
所以董明珠一直紧跟带她的师傅,工作期间寸步不离,像个海绵一样,吸收着她能学习到的一切东西。
但当时正值酷暑,是空调销售的旺季,董明珠不愿拖累公司业务,便强忍着疼痛来回奔波于北京和东北。
正是凭着这股扈三娘的拼劲,董明珠在进入海利的第一年便拿下了300万元的业绩,拿到了6万元的提成。
并通过手把手传授销售知识,帮忙策划营销方案,亲自驻店辅助销售等方式,帮助经销商赚到了大钱。
凭借这种模式,以及积累下的专业和口碑,董明珠在安微先后拿下多地的商场、电器专卖店和供电局。
1992年,董明珠在安徽的销售额超过了1600万,是隔壁富裕省份江苏的5倍。她一个人的业绩占到整个公司的1/8,成为了全厂传颂的奇迹。
就在董明珠成为格力业务员茶余饭后的谈资时,刚刚进入美的的方洪波也开始崭露头角。
由于擅长文笔,方洪波不仅要负责《美的报》的采编工作,还要负责对外报道和宣传,内部报告和总结,起草领导讲话稿,以及公司的年底总结报告。
美的董事长何享健慢慢发现方洪波是个人才,就让他担任了总裁办秘书科的副科长。
后来方洪波更是抓住了两次陪同何享健外出考察市场的机会,将自己的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
1995年6月,在成都机场回程候机时,何亨健告诉方洪波:“你回去就接任公司广告经理这个岗位。”
而随着空调的热销,大量质量和服务问题接踵而来。作为董事长的朱江洪,显然看到了企业的症状所在。
已经有过几次改革经验的他力排众议,决定在格力推动技术改革:加强质检,进新设备,建新厂房,提高技术人员工资,加强研发。
技术和生产方面的开支加大,其他的开支自然就要缩小,朱江洪因此降低了业务员的提成。
彼时格力面临改革的严峻形势,朱江洪需要一名猛将坐镇经营部,帮他管好所有的业务员。
但起先董明珠还是有些犹豫,毕竟那时她兼管着江苏的业务,时常还可以回家看望儿子。如果回到总部,她不但要放弃高额的业务提成,还要再次和家人分隔两地。
但最后董明珠还是决定以企业为重,于1994年年底回到总部,协助朱江洪整顿经营部。
本来大家还以为董姐好说话,纷纷欢呼雀跃,但没想到董明珠一上任就烧了三把火。
董明珠规定,在办公室不可以吃东西,不可以说闲话,女性不准戴耳环、戒指,不可以留长发等等,如有违反,严格罚款。
在格力日后的发展中,公司现金流一向非常健康。在这一点上,董明珠的贡献功不可没。
前面两个政策的推行难免会遇到一些阻力,其中一位跟随朱江洪多年的旧部就违规把货先发了出去。
董明珠丝毫没有顾忌朱江洪的脸面,不仅对其罚款,还全公司通报批评,并降了一级工资。
有一次,一个武汉经销商托董明珠的哥哥来拿货。董明珠不仅把那个经销商拉黑,还很快挂断哥哥的电话,造成兄妹俩后面几十年互不来往的局面。
董明珠的强力整顿,加上朱江洪的技改成功和品控到位,使得格力空调的销售额在两年内强劲增长了七倍。
1996年,格力首次登上中国空调市场销量第一的宝座,此后一直延续到了2019年。
此时的何亨健心急如焚。一方面,占据美的营收半壁江山的空调业务大幅下滑,市占率降低到了全国第七。
为此,何亨健将美的改为事业部制,以此提升各项业务的专业化和效率化,其中最大的事业部就是空调事业部。
和朱江洪一样,何亨健也需要一名猛将帮他坐镇空调事业部的营销总经理一职,以期打开公司新的局面。
其实之前何亨健就准备提拔方洪波担任美的销售公司的总经理,但被方洪波以“尚未做好准备”为托词给拒绝了。
方洪波把销售团队的原班人马几乎全部辞退,其中包括一些和老板有深厚关系的人员,如此强势的手段甚至引得别人砸了他的宝马车。
在方洪波上位之前,美的有销售而无营销。简单来讲,营收靠的是销售人员的个人能力和意愿。
方洪波想在美的建立一个体系化的营销团队,不但要做品牌、销售支持,还要把销售流程标准化,用集团军作战的方式去和竞争对手打仗。
1997年,美的空调销量从43万台上升到98万台。这个数据已经超越了科龙和华宝合并后的销量总和,也让美的逃过了被收购的命运。
2000年,美的空调事业部的营收占据了整个公司营收的60%,方洪波因此再次得到提拔,晋升为空调事业部的总经理。
2001年,方洪波再次晋升为美的集团副总裁,他所负责的空调事业部已经接近百亿营收。
也是这一年,美的与顺德政府达成协议,完成了管理层收购,由乡镇企业正式改制为民营企业。
从2001年开始,美的先后收购了荣事达、华凌、春华、小天鹅等家电品牌,并和日本东芝、美国开利等达成了互相持股的战略合作。
但企业并购整合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由于牵扯的利益方太多,并购往往容易酿成各种麻烦,有时甚至会出现极端的社会事件。
在和被并购公司的职工沟通时,方洪波必须得忍着对方的种种指责和辱骂,甚至陪着笑脸,唾面自干。
他会大面积地裁员,并用美的的工作风格和业绩标准来要求被并购的人员。如果不达标,将会大幅减薪或果断清理。
和方洪波一样,董明珠也是在2001年成为二把手,正式晋升为格力电器总经理,格力从此进入了“朱董共舞”的时代。
2004年2月,因为国美对格力空调的促销降价没有事先和格力协商,一向主张不降价的董明珠大怒。
她要求国美道歉,但当时即将成为中国首富的黄光裕哪里会把格力放在眼里,还下令全国所有门店停止销售格力空调。
最终董明珠为了保持企业的自主定价权,即使当时的大卖场模式如日中天,还是决定和国美决裂,并自建门店和格力独家的经销商体系。
所以今天你也能理解,为什么格力搞直播带货不找薇娅和李佳琦,而是自己培养主播,为的就是企业的自主定价权。
所幸,当年没有了国美,格力的营收依然增长了40%,朱江洪和董明珠都松了一口气。
2007年,为进一步绑定经销商,董明珠和朱江洪带头解放思想,向一家名为京海担保的公司转让了10%的股权,而京海担保的背后正是10家格力的地方销售公司。
这意味着省级销售公司、代理商、经销商的三级渠道体系和格力彻底绑定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这也是格力长期称霸空调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格力电器原本的母公司叫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隶属珠海市国资委全资控股。
后来因为格力电器贡献集团95%以上的产值和利润,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就干脆改为了格力集团。
2003年,格力集团搞多元化发展,在没有经过格力电器的同意下,推出了格力小家电,并通过媒体传达“格力电器还将进军厨具市场”的消息。
但强势的董明珠认为总公司不应该滥用格力品牌,也向媒体发布声明,表示格力只生产空调,相关报道纯属捏造。
往后几年,格力就一直专注于空调的生产,和美的产品线的大扩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05年,董明珠得知珠海市政府准备将格力电器卖给美国开利集团,作为引进一家世界五百强的捷径,不禁勃然大怒。
她不但拒绝了开利集团8000万元的年薪诱惑,还找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告状,情绪激动之时,甚至拍了桌子。
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这桩外资收购案被迫流产,力主收购的官员也被调走,格力电器逃过一劫。
没有了政治上的干扰,在深度绑定经销商后,格力电器依托于自己的品牌和技术,在营收上一路飙升。
不知道是不是两家企业长久以来竞争的默契,格力和美的对于接班人的禅让也选在了同一年。
2012年5月,格力电器董事会换届选举,67岁的朱江洪卸任董事长一职,58岁的董明珠当选为新一任董事长,格力从此进入铁娘子“独揽大权”的时代。
随后的8月,70岁的何享健也宣布正式隐退,45岁的方洪波成为美的集团董事长,美的开始进入方洪波时代。
虽然两人在同一时期接掌大权,但他们所面临的企业状况截然不同,所做出的战略抉择也大相径庭。
彼时,格力的营收规模虽然比不上美的,但净利润却是超过后者,是中国首家净利润超过百亿的家电企业,在家电行业中长期排名第一。
有如此深厚家底的支持,董明珠的野心开始膨胀,她喊出了“5年突破2000亿营收”的目标。
本来在主业已经稳居行业第一的情况下,格力开展多元化是个增加营收的可选策略。
但这个多元化的范围也是有所限制,要么和主营业务密切相关,要么就是核心技术的延伸产品。
你看看恒大过去十年的多元化,除了恒大物业和主业息息相关,才有了不错的业绩,其他行业的尝试要么彻底失败,要么业绩平平。
而董明珠的多元化战略恰恰迈开了步子,除了开辟冰箱、小家电等产品线外,董明珠还主要布局了三个行业。
2015年6月,格力正式发售一代手机,售价1600元。紧接着第二年,格力又推出了二代手机,售价3599元。
尽管董明珠极尽所能为格力手机宣传,甚至还把自己的美照当成了开机屏幕,但这两款号称“两米高摔不坏”的手机,两年才卖了10万台。
虽然成绩平平,但董明珠一直没有放弃手机业务,还在不断组织人力进行研究,每隔一段时间,也能见到格力手机新款问世的消息见诸于一些媒体。
但临时召开的股东大会否决了董明珠的提议,这让一向说一不二的董明珠雷霆大怒,痛骂股东不懂感恩。
新能源车行业是未来的大势,这点董明珠没有看错,但她却看错了银隆的创始团队。
原来银隆的创始人魏银仓根本就是一个骗子。他宣传的钛酸锂电池技术根本无法实现商用,一直还停留在理论阶段。
除此之外,他还利用各种手段掏空公司资产,造成工厂停产,员工讨薪,欠款被告等恶性问题。
董明珠大怒,一纸文书将魏银仓告上了法庭,但后者早已出逃美国,至今尚未归案。
对于银隆这个烂摊子,董明珠原本是想把它拍卖出去,可是在阿里拍卖挂了两年,依然无人问津。
最后没办法,在董明珠的主导下,今年8月31日,格力电器斥资18.28亿拍下银隆新能源30.47%的股权。
同时,董明珠把自己个人17.46%的股权委托给格力管理,银隆正式成为了格力电器的控股子公司。
2017年,为了研究芯片,布局未来的智能家居,董明珠宣布格力取消股票分红。
次年,格力就注册10亿资本成立了芯片设计公司,并斥资30亿投资半导体制造公司闻泰。
但从董明珠宣布投资芯片的消息传出后,格力股价应声大跌可以看出,投资者对董明珠的决定不太看好。
和董明珠上位后推行多元化战略不同的是,方洪波对美的采取了收缩战线年,方洪波掌权后的美的实则是个虚胖的家电帝国。
美的不再从政府手里要地,不在国内建设新的厂房,不再新建任何一条生产线,还关闭了十多个工业园区和制造基地,并变卖了7000亩厂房用地及工厂设备。
方洪波把美的电器产品型号由2.2万个减少至1.5万个,并勒令30多个产品平台停止运行。
2012年,方洪波便在美的裁员7万人,超过公司总人数1/3,管理人员也从2.5万减少到1.5万。
昔日规模相当的两家企业为何会在2020年出现明显的分化呢?投资者为何现在更加青睐美的呢?
美的从90年代就开始多元化经营,并在2001年开启了大并购时代,收购了华凌(空调、冰箱),荣事达(厨卫)和小天鹅(洗衣机)等家电品牌。
另外,美的在过去十年还对海外市场做了很大布局,陆续并购和投资了Miraco、日本东芝白电、Clivet、库卡、Servotronix等企业。
疫情之前,格力主要的销售渠道还是依赖于线下的经销商,但美的管理团队早在2012年便关注到电商的发展,并连续两年在年报中提及电商。
格力在线下的渠道链条一直以来相对冗长。产品从集团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省级销售公司、代理商、经销商、零售商四个环节。
2014年以后,家电补贴停止,房地产告一段落,美的内部开始反思以往的产销模式,继而在供应链上发起了“T+3”改革。
综合来看,今天的美的不但在年营收上超过格力1000亿,在净利润率上也不输格力多少,如果再考虑成长性和稳定性,美的比格力市值贵上2700亿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注 @首席数智官(ID:shouxishuzhiguan) 看精英们成功的商业方法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