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晚间,海信家电发布公告:拟以13.02亿元认购三电控股股份开拓汽车空调市场,交易完成后,海信家电将持有三电控股约75%的表决权,成为三电控股的控股股东。
这是海信产业版图拓展出的全新领域,是海信国际化进程中拿下的又一城池,也意味着海信所秉持的特点鲜明的“中国式管理”,将再次为海外企业强势赋能。
汽车是消费大头,当前汽车正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方向发展,新能源汽车热泵空调及电池快充技术迅速普及。而三电控股,正是全球领先的汽车空调压缩机和汽车空调系统一级制造供应商。
根据海信家电公告,三电控股成立于1943年,是东京证券交易所一部上市公司(证券交易代码:6444),2019财年实现销售收入2048.8亿日元。三电控股在全球享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车载空调压缩机2019年全球销量占有率排名第二,其开发的新一代电动压缩机、综合热管理系统和汽车空调产品在新能源汽车上得到大量应用。对于想要入局汽车产业的海信来说,三电控股可谓一个顶级品质的合作伙伴。
海信家电深耕智能家电行业多年,拥有成熟的全球供应商体系和较强的采购议价能力,以及优质的人才梯队与生产制造资源。因受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等不利因素影响,三电控股目前资金链紧张,为寻求商业转机,采用事业再生ADR程序(指日本企业根据日本法律法规向日本事业再生专业协会申请的特定企业复兴计划程序)选择新的投资方。自2020年6月开始,三电控股以委托方式进行了全球考察,最终选择海信家电作为最终认购方。
强强联合后,海信家电将以三电控股为核心公司拓展汽车空调压缩机、汽车空调产业,实现本公司产业拓展,并通过技术、供应链、人才和生产制造等资源共享,增强三电控股的盈利能力。双方将通过产业协同和互补,共同开展新能源汽车综合热管理、车辆网络连接和人工智能空调控制技术。
根据海信家电公告,三电控股是在对超过25家意向出资方进行“精挑细选”后,最终选择了海信家电。为何?海信“收购一家成功一家”的出海并购经验,应是其中重要考量。
普华永道此前的一份数据统计说,超过50%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都不成功。但是海信却拿出了一份不一样的出海并购成绩单:
2003年与日立在中国合资设立的商用空调系统公司,目前已占据中国商用变频多联机市场第一位;2015年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至今,该工厂规模增长了3倍,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2018年收购东芝映像系统公司(TVS),经过18个月整合,连续亏损8年的TVS在2019年度扭亏为盈,后期盈利持续增长;同一年海信并购的欧洲高端白色家电品牌Gorenje(古洛尼),在经过15个月的整合之后也顺利实现扭亏为盈,经营态势持续向好,Gorenje、ASKO品牌在中国市场落地生根。
显然,随着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海信在收购之后的团队整合、本土化管理和资源协同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绩——
2020年,海信集团公司营收1409亿元,同比增长11.1%,利润98.3亿元,同比增长23.7%。在经济下行、家电市场萎缩叠加海内外疫情的三重影响下,海信2020营收和利润双双逆势增长,且创下历史最好成绩,其中海外收入548亿元,同比增长18.6%。其中,海信2020年在南非、墨西哥和澳洲,海信电视和冰箱产品占据市场前三,在北美市场取得大幅增长,海信+东芝电视销量已稳居日本市场第一。
早在2006年,海信就提出“大头在海外”的发展战略。如今,很多海信的员工都曾有这样的经历:突然收到朋友发来信息或照片,说是在澳洲的酒店里,法国的房车上,德国的卖场里,南非的马路边,看见了海信的电视冰箱产品或广告牌。而世界杯和欧洲杯的战场上,亲切的中文更显示出海信品牌的自信和魅力。
这正是海信国际化的最大特点。最初,中国企业大多选择“借船出海”,毕竟做OEM既简单又安全。但海信选了最难的“出海”之路——做自主品牌。海信认为,国际化必须是产品研发、制造、品牌和营销等全方位的国际化,外界将此形象地归纳为“造船出海”。事实证明,“造船出海”的海信不仅在海外做大做强了海信自己的品牌,还通过收购品牌,让海信的出海队伍从一艘船逐渐变成一支舰队。
在这个过程中,海信所实行的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式管理”,也被“收购一家成功一家”的事实证明有效。正如Gorenje国际营销欧洲区市场总监Alenka所言:“海信是一家能带领gorenje创造未来、共同发展的企业,能够在全球商业环境里共同创造真正伟大的商业故事。”
海信收购东芝电视成功开拓日本市场,还曾入选中国外文局2020中国企业海外形象建设十大优秀案例,并吸引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20余所全国知名高校管理学专家学者的关注。“以小见大,海信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道路,在经营实践中不仅仅是吸收西方管理经验,而且集合企业管理智慧,形成了典型的中国式管理。”南京大学教授赵曙明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