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中旬到9月,54岁的他要至少修1000台空调。这个数字,比往年多了三分之一。
杨建国这个夏天,几乎每天要跑多个地方,早7点出门晚12点回家成了常态。
杨建国杭州萧山人,今年54岁,1994年开始干空调安装和维修,之前干过10年电工。
8月21日下午,杨建国要在萧山某宾馆维修两台空调。他戴着一顶鸭舌帽,皮肤黑黢黢的。
杨建国捆绑好安全带,紧靠窗边,双手一撑上了窗台,大声嘱咐着同伴:“小心,帮我把绳子抓牢。”
空调本身并没有问题,反复跳闸可能与电路有关。当他从窗外返回时,汗水已经滴答着从下巴流到了衣领。
另一台空调,经过检查,判断是因为四通阀(用于转换制冷、制热)损坏而导致了不制冷问题。杨建国简单做了记录,等买好新的四通阀再来更换。
当天他还有11台空调要修,“今年从5月中旬就开始忙了,一直没停过,工单已经排到了9月。”
这是一份多劳多得的工作,尤其是杭州最高气温超过40℃的这些日子,杨建国平均每天收入千把块以上,比往年任何时候都多。
杨建国自己总结,每年7月都是空调故障率最高的时段。“2006年、2013年以及今年,这三年特别热,也特别忙。今年尤其忙。我还从来没有哪个夏天要修上千台空调!”
那次,他在2楼修空调外机,脚踩的梯子突然断裂,他摔断4根肋骨,休息了3个月。
所以,如今即使在体感60℃的屋顶或是极度湿热的养殖温室工作,只要不受伤,他觉得就是万幸。
1994年,杨建国刚入行。空调也还是稀罕物,即使是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一般也只在结婚办喜事时添置一台。
那时空调便宜一点的要4000元,贵的更是要上万,所以空调安装的活不多,杨建国还要接一些水电维修方面的其他活。
大概从1997年开始,用空调的人家渐渐多了,空调维修单也慢慢多起来。随着空调技术的发展,空调价格也降下来
现在,空调已是家家必备,维修单量早就超过了安装单量,在杨建国有限的精力中,空调维修工作量已超负荷,他再无暇顾及空调安装。
开了10年的面包车一直陪着杨建国奔波,车上放着修空调要用到的零件,还有大杯的茶水。
可能是因为习惯了在大热天工作,杨建国不怕热,即使今年那么热,也只开了半个月空调,“平常电风扇打开,就感觉凉爽了。”
他有个儿子在读研究生,学的是风力监测专业,杨建国每月会给儿子2000元生活费。
从业28年的杨建国攒下了不少回头客,即使过了夏季维修高峰期,也还有稳定的工单和收入,年收入保持在20万元以上。
当空调消费市场从增量走向存量,对于众多家电企业来说,商业机会的突破口不能只盯着家庭消费市场,还应该多关注商用市场,比如中小学校。
疫情导致的不确定性、房地产的颓势、没钱的裤腰带,使得空调产业进入“冷年”,地缘政治造成的原材料价格上涨,更是给了空调产业当头一棒。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GB/T7725-2022《房间空气调节器》(以下简称空调性能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