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一条短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内容是两名工人在安装空调时不幸发生爆炸事故,让人看着非常揪心。
还有些账号只传播视频,压根不提地点,结果很多网友都以为是国内,但实际上这场事故发生在越南永安。
这场事故如此触目惊心,让很多人都非常担心。咱们家里的空调还能正常使用吗?室外机是不是个大炸弹呢?还有一些微信聊天截图,把矛头直接指向了现在常用的冷媒R32。
那么,随着气温回升,炎夏将至,我们还能放心地使用空调吗?R32这种制冷剂真的那么不安全吗?
空调之所以能给屋里降温,靠的是液态的制冷剂在蒸发器里汽化吸热降温(室内机的主要工作)。而制冷剂汽化之后,会经过压缩机、冷凝器,经过加压、冷却之后液化(室外机的主要作用),再重新回到蒸发器汽化。
汽化又液化,一遍又一遍,制冷剂一圈圈循环起来,房间内的热量就被制冷剂一点点“搬运”到室外,室温就降下来了。
这个过程中制冷剂就相当于“搬运工”,而这个“搬运工”的效率与空调的能耗和制冷效果等重要因素都关系匪浅,高效的制冷剂能够提高空调能源效率,降低空调能耗。
一提起制冷剂,你的第一反应多半是氟利昂,下一个反应则是这玩意不环保,会破坏臭氧层。其实,氟利昂是三类物质的总称,其中破坏臭氧层的是氯氟烃,而氢氯氟烃、氢氟烃则对臭氧层破坏很小甚至无害。
制冷剂是否可燃,要看具体的种类,像是氯氟烃就非常安全,它化学性能稳定,并不会燃烧,而氢氯氟烃和氢氟烃都可燃,甚至可能爆炸,比如前面提到的R32,就是一种氢氟烃。
首先,选择有限。制冷剂得能在常温下,被压缩机用尽可能低的压力压成液态,沸点也要低,这样才能在常温沸腾汽化吸热。满足这些条件的物质本来就不多,还得考虑制冷剂“搬运”热量的能力等等,所以选择其实非常有限。
其次,环保问题。前文说了氯氟烃不可燃,制冷效果也好,但它一旦泄漏,就会破坏臭氧层,而且氯氟烃的温室效应远远强过二氧化碳。
最后还有一些成本方面的考虑,既包括生产成本,也包括用户加注制冷剂时的成本。
可能有些朋友会问,那下边的R290看起来不是更环保么?问题在于R290的主要成分其实就是丙烷——也就是很多燃料罐里灌注的燃料,由于更易燃,使用这类制冷剂有更多限制,对机械和施工要求都更高。因此目前,在家用空调领域,R32制冷剂正在成为主流。
而R410A的问题在于,它与其他单一成分制冷剂不同,是R32及其抑制剂的混合物,二者的比例需要严格控制,因此空调用户需要补充制冷剂的话,不能像其他制冷剂那样直接补充,只能抽空所有旧制冷剂,再灌新的,这样要多花不少钱,况且R410A的全球变暖系数比R32高了不少,属于基加利修正案中优先淘汰的制冷剂。
看到这里可能有的朋友开始担心了:你先打住,前边你说了R32可燃,那往空调里灌这样的可燃物真的不要紧吗?
我们知道,要发生燃烧、爆炸得满足一定条件,要有足量的可燃物和氧化剂(通常是空气中的氧),然后达到足够的温度,然后还要在狭小的密闭空间内。
在说空调和制冷剂之前,想象一下,假设有这样一种机械,它内部在不停地爆炸,同时它还载有大量的可燃液体,这些液体极其易燃,有火星就着,现在让你跟这机器一起待几个小时,你会乐意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