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空调的夏天怎么过?当代人或许无法想象,但古人们没有电器加持,也开发了不少解暑纳凉的好办法,从轻松惬意小清新,到高端奢华“黑科技”,甚至还有“意念”,一起来了解下
扇子送风纳凉,这是古时最普遍也是最简单的祛暑方式。古人称扇子为摇风,又叫凉友。宋人有云:“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
据《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出现于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制成的,故称之为“翟扇”。汉代出现了用绢制成的团扇,又称罗扇、纨扇。三国时期又有了大家熟知的“羽扇”。11世纪,折扇经日本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说,当时都城临安城里已设有专门卖扇子的“周家折叠扇铺”,说明宋代已能够自制自销折扇了。
蒲扇是民间应用最为普及的扇子,由蒲葵的叶、柄制成,质轻,价廉。富有一些的人家,会用绢帛制扇,摇起来更优雅和轻松。文人墨客喜欢在扇面上吟诗作画,彰显自己的艺术品位。倘若是达官贵族,不用自己摇扇,可以让侍从代劳,坐享“人工风扇”带来的清凉。
值得一提的是,汉代轶事文集《西京杂记》中写道:“长安巧工丁缓者作七轮扇,连七轮,大皆径长,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这个机器就是在一巨轮上安装七个叶片,操作者摇动手柄使其轮转,效果就如现今的电风扇一般,而且体积又大,可使“满堂寒颤”,算是古代的顶配“扇子”了。
除了“凉友”,还有一物名曰“竹夫人”,也是民间夏日取凉用具。竹夫人,又叫青奴,是一种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物,中空,四周有竹编网眼,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供人取凉。睡眠时置于床席间,可憩臂休膝,吸收汗水,夏日拥抱入睡可消除暑气。若在中空部分置入薄荷叶、栀子花等香草植物,还可增添清香,有助眠之效。
“亲水”是现代人避暑的选择之一,古人也不例外。唐代刘禹锡写过:“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清代顾禄《清嘉录》谈及“乘风凉”:“纳凉,谓之乘风凉。或泊之胥门万年桥洞,或舣棹虎阜十字洋边,或分集琳宫梵字水窗冰榭,随意流连”对古人来说,有水的地方就有细风,有风便是纳凉好去处。
“大暑赏荷”也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宋代诗人苏东坡《夜泛西湖》中描述:“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到明代,大暑赏荷之风则以苏州为盛,苏州人把农历六月二十四当成荷花的生日,又叫“观莲节”,这一天坐船赏荷最为壮观。
古人亲水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浸伏”也是一种纳凉风俗:三伏天要到江河里洗冷水浴,祛除暑气热毒,以少生疮疖和热病。东晋炼丹家葛洪的“浸伏”最出名,《四时幽赏录》“入水避暑”条就记载了他的故事:“葛仙翁每大醉,夏炎热,入深水底,八日乃出,以能伏气故耳。”
“避暑山庄”可以说是古人消暑方式的“天花板”了,通常只有皇家贵族才能享受得到。其中大众最为熟知的莫过于承德避暑山庄,这座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除了承德避暑山庄,位于陕西省麟游县的仁寿宫,是隋唐两代帝王的避暑宫殿。麟游处在崇山峻岭之中,石骨棱棱,松柏满布,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即使在三伏天,平均气温也只在21.8度左右,实为消暑之佳境。贞观五年,唐太宗李世民因长安城酷暑难当,将仁寿宫加以修缮,更名九成宫,用于皇家避暑。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用来盛冰降温的大型容器冰鉴,还有贮藏冰块的冰窖。这些器具都和现代冰箱一样有制冷效果。
古代并没有制冰手段,用到的冰都取自大自然。古人在冬天采集大量冰块,贮藏在冰窖中。冰窖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古人常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河南新郑、河北易县、陕西咸阳等地,都曾发现战国时期的冰井。
唐宋时期,民间饮食领域开始大量出现冰镇制品。宋代《东京梦华录》描述过当时开封街市冷饮店遍地开花的场景:““是月时物,冰雪凉水、荔枝膏,皆用青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惟旧宋门外两家最盛””
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中写道,他在游历中国时,在元朝皇帝忽必烈的皇宫里,见到了一种叫作“冰酪”的解暑食物。这是用冰块、果汁和牛奶混合制成的冷饮,类似冰淇淋。
明清以来,老百姓在伏天最盛行吃莲子汤,养神益脾。在清代宫廷中,消暑冷食最出名的是冰碗,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葡萄干、鲜胡桃、淮山药、枣泥糕等制成,有诗句将之称为“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
白居易《消暑》一诗即有言:“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古人认为,清心静气才是避暑的最高境界。因此,古人非常看重通过心理减负来达到消暑纳凉的目的。宋代陆游在《夏日》中说: “竹梢露滴惊残梦,荷盖风翻送早凉。暑用酒逃犹有待,热凭静胜更无方。” 他以诗告诉人们,面对酷暑,要宁神静气,静能胜热,心静自然凉。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一定需要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了。
大暑前后,白昼漫长,酷热难耐,但古人们“内外兼修”来避暑,也没委屈了自己。过了大暑便是立秋,想要享受“消夏”的快乐,可要抓紧时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