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机器人、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一场以智慧农业为表现形态的农业变革已经到来,当我们一次次为那些了不起的农业科技惊叹不已时——你有没有想过,是怎样的一群人,将智慧和汗水挥洒给大地,让科技动能在田间地头激荡,并将之转化为丰收的喜悦和幸福的欢歌?
6月10日,已陪伴观众走过13载的《我爱发明》全新升级回归。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乡聚·向未来”暑期整体编排的重点内容,新版《我爱发明》围绕“发明,让乡村生活更美好”的核心理念,向赋能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创造力致敬,并用融合创新努力带动更多年轻群体对“三农”领域的热情。
首期节目《大地管家》中,海归青年王金悦辞掉城市里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带着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研发一款会种地的机器人,只为改变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方式。他们顶住压力攻坚、夜以继日奋斗的故事,深深打动了许多观众。有观众表示,这位“大地管家”不仅给“谁来种田”“怎样种田”的现实难题提供了新的解法,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乡村振兴中的蓬勃新势力。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全力以赴乡村振兴更是有志青年的时代机遇。那么,年轻人的梦想如何在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新版《我爱发明》首期节目,将目光投向了一位执着于让机器人来种地的“大地管家”,他的发明承载了他的梦想和情怀,也承载了他和一群小伙伴在创业路上的酸甜苦辣。
这位年轻人名叫王金悦,从小在农村长大。2015年,他毅然辞去几十万元年薪的工作,回乡创业。
在他的成长记忆中,父母农忙的时候非常辛苦。所以他希望有朝一日,年迈的父母可以喝着咖啡,吹着空调,躺在沙发上,让机器人来种地。当然,促使他回到家乡的深层原因,是他发现所在的村子老龄化日益严重,几乎看不见年轻人,以后谁来干农活?
实现机器人种田,成了他眼中极为迫切的任务。通过“5G+芯片”技术,王金悦发明的机器人已可完成旋耕、播种、浇灌、收割等传统种田六大步骤。
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困难和挑战总是不期而至。面对挫折时,王金悦及团队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面貌,是本期节目最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方。
截至目前,整个项目已经花掉了4000多万,王金悦把房子也卖了,因为失败而废弃的机器人摆满了一个院子。当王金悦自嘲是个“负翁”,父亲欲言又止,母亲不禁落泪。
尽管承受着巨大压力,一群年轻人依然在乐观坚持。工作是高科技,生活是低标准。大家在简陋的条件下同吃同住,夜以继日,很多人一直没拿工资。
从本期《我爱发明》的几轮“人机大战”测试来看,王金悦和团队发明的机器人尚不完善。节目聚焦这群年轻人的付出和努力,既是向关心农村、扎根农村、建设农村的青春力量致敬,向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青春态度致敬,也希望通过节目的力量,发动更多人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
接下来的节目中,《我爱发明》还将展现更加立体的青年群像。他们中,有扎根一线的农业科研工作者,有尽职奔走的基层农村干部,也有从大城市返乡就业的普通务工人员……年轻人回来了,乡村振兴就有了更多年轻的血液。
相信随着《我的发明》的播出,更多有志青年将被感召、被鼓舞、被启发,一起加入这项轰轰烈烈的事业。
“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这意味着,振兴乡村要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理念,尤其是要用科技创新实现发展突破。
《我爱发明》应需升级。作为一档陪伴观众超过13年的央视经典品牌栏目,新版《我爱发明》在展现“三农”领域日常工作生活发明创造的基础上,深度延展大国农业的应用科研成果、关注用创新力量耕耘农业未来的科技新农人。
“光华锐评”在CCTV-17处了解到,继首期《大地管家》的机器人种地后,更多令人大开眼界的“黑科技”新成果将和观众见面。
水稻居然能像小麦一样在旱地上撒播?《水稻新“种”》中,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团队发明的节水抗旱稻,化不可能为可能。
中国是世界上最缺乏淡水资源的13个国家之一,而水稻的生产要消耗全国50%以上的淡水资源,减少水稻对于淡水的依赖,就成了罗利军的追求。
经过二十多年夜以继日的科技攻关,喝水少、长势好、易种植又好吃的节水抗旱稻终于成功,其推广和应用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菜园“芯”光》将走进被誉为我国“自动化最高的植物工厂”中科院植物工厂。
在这里,李阳带领团队打造的“光配方”芯片,用人造光替代太阳光进行农业生产,让单位土地蔬菜产量增加了20倍,且质量口感也优于传统菜地蔬菜,曾需十几人的工作现在借助科技的力量仅用两人完成。
这一发明不仅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在节约劳动力成本方面也有了质的飞跃。如今,李阳的“光配方”芯片技术已走在了世界前列。
《我爱发明》将以深入田间地头的“行进式记录”,讲述众多创新科研成果正如何成为乡村生活的“好帮手”。
值得一提的是,新版《我爱发明》延续了多年来“人机大战”和“机器对决”的经典环节,让服务于农业不同环节的发明成果与传统作业方式展开“正面交锋”,既让节目异常精彩,也让这些发明成果的效用“立竿见影”真实展现出来。
同时,节目还在科学顾问团队的保驾护航下,借用三维动画、专家出镜等形式,普及科学知识,做足趣味解读。
发明创造,人人可为。新版《我爱发明》不以成果大小论“英雄”,更多展示的是一种竞相迸发的创新力量。
例如在《乡村灭火记》这期节目中,发明者是一位年近六旬的义务救援人员,名叫曹春雨。因为忧心于部分农村的“消防短板”,他手工制作了简便灵活易操作的消防拖车,让地处偏远、地形复杂的地区多一重安全保障。
曹春雨在节目中表示,自己没有知识,但是喜欢琢磨:“我做这个就是给大家一个思路,让大家感觉很简单,我也能操作,我家也能有。有人说这个东西没有申请专利,会不会有人模仿?我说好啊,欢迎更多的人进入这个领域,共同探讨它,共同摸索它!”
朴实无华的曹春雨,是《我爱发明》的一个生动缩影。节目希望传递给大家的发明理念是:无关年龄,不论学历,只要敢于发现、敢于探索、敢于攻关,就是推动甚至引领创新型社会建设的一份子。
《灭虫“特工”》这期节目播出后,灭虫专家付鹏程的故事引发了广泛关注,线年护粮人为灭虫熬白头#登上微博热搜要闻榜和视频榜,阅读量近600万。
网友们纷纷向大国粮仓守护者致敬,“所有的成功都有人在默默付出,为这些默默付出的英雄们点赞!”“每一件事一旦要做大、做好,都得有人付出诸多心血与精力,背后的无名英雄不计其数。”“认真做事,守护大国粮仓,在平凡中彰显伟大”。
正值“三夏”农忙时,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倾力打造的暑期融媒体行动“乡聚·向未来”已经全网启动。作为“乡聚·向未来”整体编排的主力军,新版《我爱发明》不仅在电视端用更为丰富的内容视角向每一个优秀发明和科技成果致敬,也计划在新媒体端延伸出全新的“创造力”产品矩阵。
6月10号起,在《我爱发明》荧屏上新的同时,“聚焦前沿农业科研成果,探讨智慧农业热点话题”的衍生中视频产品《未来农学院》全网上线,这是第一档由国家级平台打造的“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普新媒体产品。
由“央视三农”全程支持、《我爱发明》节目组深度合作的“2022智慧农业创新大赛”将在6月展开网络互动活动,全国多所院校、科研机构及科技团队将携百余项参赛作品亮相,从各自科研角度为“智慧农业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方案。
此外,揭秘《我爱发明》幕后拍摄花絮、探访农业科技发明第一线的短视频探班产品《发明奇遇记》也在紧密筹备中。
“前沿农业+创新人才+现代化农业揭秘”的立体化产品矩阵,必将通过强化《我爱发明》的媒体融合属性,带动更多年轻用户对于“三农”领域中国创造力更多的关注热情,号召更多青春力量书写“发明,让乡村生活更美好”的时代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