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陈大爷一直懊悔一件事:几年前没有节能意识,家里装的空调都是5级能效。面对现在市场上比比皆是的1级和2级能效空调,陈大爷后悔:自家的空调太不节能了。
为此,陈大爷夫妻俩一直不舍得用空调,一般情况下尽量不开。几年下来,家里的空调渐渐成了摆设。
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证实,节能空调年运行时数超过2000小时才具备经济性,而北京地区的空调年运行时数还不足500小时。也就是说,在北京购买节能空调虽然能省下电费,但在整体经济上并不合算。
该项研究指出,我国中北部地区家庭的空调年运行时数远远达不到2000小时,这造成了节能空调不经济的现象。
实际上,节能空调的经济性一直存在争议。而这项新研究结果的出现,又给这场争论增加了新的证据。
这项研究同时指出,对节能空调的高补贴使得政府资金利用效率存疑。“我国低碳发展虽然成效明显,但是成本非常高,国家补贴应该获得更高效的利用。”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郁宇青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我家用空调的时间很少,所以一般就买同功率下最便宜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不管是节能灯还是节能空调,节能产品“省电不省钱”的现象一直存在。这也使得老百姓在选择产品时摇摆不定。
本报记者就曾在购买空调时面对这样的选择。一位家电卖场销售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购买一台节能空调比同功率的低能效空调多花1000元左右。如果每天使用10小时,一天可省电费1元左右。按照北京每年夏季使用2个月计算,一年仅能节省60元电费,这同1000元的差价相比,在空调的寿命期内,几乎不可能收回成本。
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节能空调经济性与使用时间有关,这一经济性拐点出现在2000小时/年左右。因此,我国南方地区和公共场合使用节能空调的经济性更高。
一直以来,我国空调能效水平总体较低,用电量占我国总用电量20%左右,占大中型城市夏季用电高峰负荷的40%左右。但2009年之前,能效标准2级以上的空调在国内市场销售份额不足5%。有说法称,如果全部使用节能空调,一年可以节省下一个三峡水电工程。
为了促进节能产品的推广,2009年,国家先后出台了空调家电下乡、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以旧换新三大政策。在获得政府补贴之后,节能空调价格下落,缩小了和普通空调的差距,使得老百姓更多地选择节能空调。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节能空调推广比例已经达到14%。
根据国家政策,能效1级的空调补贴标准为500~850元/台,能效2级的补贴标准为300~650元/台,占空调售价的10%以上。如果再享受“以旧换新”政策,又能补贴10%。也就是说,老百姓总共能享受20%的补贴。
这样的补贴虽然助推了节能产品的推广,但代价也非常高。郁宇青表示,我国低碳发展的同时也挤占了很多其他社会资源,发展效果要打一个问号。
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在研究中选取了41项低碳技术作比较。结果显示,节能空调是其中减碳成本最高、经济型最差的节能技术,超过超超临界、风电、光伏发电和IGCC等不成熟、甚至尚无减排贡献的技术。
研究指出,补贴节能空调的成本为16725元/吨二氧化碳,是补贴节能灯(228元/吨二氧化碳)的73倍。主要原因在于,节能灯比白炽灯能效提高70%左右,而节能空调仅比普通空调能效提高5%~15%;其次,节能空调每年须运行2000小时才具备经济性,而节能灯在全生命周期内一般可以充分地被使用。
“所以节能空调的高补贴实际效果很差,导致实际的节能成本非常高。”郁宇青说。
研究表明,节能灯的经济性非常好,用其替换白炽灯,每形成1吨二氧化碳的减排能力就能节省500元。这意味着,理论上说,这项技术不需要行政手段和补贴,就可以100%地利用市场机制得以推广。但实际上,“十一五”期间节能灯的推广主要还是依靠政府补贴,补贴力度高达售价的27%。
“节能汽车也是一样,补贴力度非常高,但它还不是生活必备品,中产以上阶级购买比较多。因此高补贴可能造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拉大社会贫富差距。”郁宇青指出。
“十一五”期间,我国在推广节能产品方面补贴力度很大,节能产品得到广泛应用,但同时也导致政府资金利用效率偏低,如何提高政府资金利用效率成为新的课题。
郁宇青认为,在市场占有率比较低的时候需要补贴,但是在市场占有率提高之后仍然大力度补贴会造成投入效率的降低,使得政府资金没有被充分利用。
“政府资金应该投入到那些没有办法依靠市场手段自我调节的领域。”郁宇青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