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9月23日宣布,格力电器将发起筹建广东省预制菜装备产业发展联合会,参与方还包括广东省农科院、广东恒兴集团、国联水产、温氏集团、钱大妈、京东物流等单位。
随后,其官微发布消息称,格力电器将以预制菜上下游产业链自动化、智能化装备制造为着力点,提升预制菜制造过程标准化、规模化水平。
回溯历史,对比海外市场经验,预制菜在上世纪40年代在美国诞生后,80年代传入日本、中国台湾和欧洲地区,大型预制菜企业开始渗透进入餐饮企业供应链并逐步开始对餐饮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各个国家和地区均在市场高度分散后经历重新洗牌。开始出现头部化趋势。美国预制菜企业头部企业Sysco通过不断收购并购做到了全美垄断地位。日本预制菜市场始于B端,兴于C端,在经历行业不断整合后形成CR5达到70%的行业垄断局面。当前我国头部企业市占率仍为个位数,行业增长空间较大。
近些年,国内预制菜概念比较火热。在餐饮企业降本增效诉求下,预制菜在B端渗透率逐渐升高,其中有蜀海、好得睐、眉州东坡等规模化企业为海底捞九毛九、眉州东坡等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供货,也有千千万万中小企业对细分餐饮市场供应进行补充。在B端,预制菜除了在火锅、中式快餐、外卖商家等餐饮细分中依靠速冻半成品菜、预制菜等品类快速提升市场占有率,还通过帮助餐饮商家改善菜品结构,提供定制化菜品方案,提升出餐效率等增加市场占有率和用户粘性。
除了B端之外,预制菜在C端渗透率也在逐步提升,在电商和直播带货助推下,预制菜已经开始放量,逐步走入普通消费者生活和家庭使用场景中。根据七普数据显示,我国家庭平均人口为2.62人,较2010年减少0.48人,二人家庭和单身家庭数量明显增加。当前家庭人口数呈现“小型化”趋势,在便捷需求和生活节奏加快背景下,预制菜C端渗透率进一步有所提升。
疫情开始的2020年也是我国消费转型升级之年,当前国际宏观局势面临百年不遇之大变局挑战,我国增长重心将由投资出口驱动转向为消费为主的国内循环和扩大内需战略。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重视和便利度与个性化需求提升,对于饮食结构和健康需求也相应升级,预制菜企业面临转型升级重大机遇。
据艾媒咨询预测,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3459亿元,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数据显示,长期来看预制菜行业规模有望实现3万亿元以上,十年CAGR或超10%。庞大的市场规模和较高的行业增速使得政府与企业纷纷看好这一赛道。
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绿色食品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关于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等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
广东、上海、河南、山东、重庆、河北等多个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扶持预制菜行业,设立预制菜产业基金和园区。广东省率先制定预制菜行业标准,并成立总规模50亿元广东省预制菜产业投资基金,将来通过子基金将规模扩充至百亿元以上。
资本和互联网企业已深入参与该领域。今年年初以来,共有超11家预制菜相关企业获得融资。根据《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洞察报告》,2013年至2021年,预制菜赛道共发生71起投融资事件,涉及项目42个,参与投资方不乏红杉中国、经纬中国等知名机构。京东、叮咚、阿里等厂商依靠自身优势业务纷纷入局预制菜赛道,并加速在C端布局。
当前,预制菜行业参与者70%以上为家庭作坊式生产,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冷链配套,在快速解冻和出餐方面的技术能力差异较大。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产品执行标准较难统一。当前大多数企业按照速冻调制食品标准执行,54.9%的产品均为行业标准,33.4%的产品执行各生产商的企业标准,11.7%的产品执行其他标准。
生产端的种种技术限制,使得各厂商预制菜口感在消费者端的满意度不一,影响了市场对预制菜的接受度。
制冷行业起家的格力在冷链技术和预制菜保鲜与解冻方面有得天独厚优势,能够帮助行业实现从田间地头到食品加工,最终到达消费者饭桌上的冷链物流全覆盖。
格力方面表示,将以温度控制技术、仓储管理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为基础,构建肉类、水产、蔬菜三位一体的智能化深加工链路,解决预制菜行业食材高效处理、出品标准化、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助力预制菜产业实现设备自动化、运营信息化与工厂智能化目标。
今年8月,格力电器在2022中国制冷展上发布了新产品光伏直驱变频热氟融霜制冷机组,冷库直接采用光伏发电、热氟融霜,在确保产品新鲜度的同时降低了成本,并标配了可视化操作屏,智能监控、智能化霜。这款光伏冷库产品一经推出,即受到了一些预制菜企业的欢迎。
在自身技术、产能与外部政策扶持下,预计格力电器将以较快速度切入冷链设备市场,并逐步整合预制菜设备全产业链,在分享预制菜行业成长空间的同时,也为格力电器自身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
今年上半年,格力电器整体业绩实现逆市增长,归母净利润同比增21.25%。其中,二季度业绩数据尤其亮眼,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达24.10%,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高增42.61%。三季度业绩则将直接受益于今年夏季空调需求旺盛带来的动销改善。得益于渠道改革带来的降本增效,叠加工业制品、智能装备、绿色能源等业务逐步迎来收获期,公司已进入业绩回暖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