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东屿岛零碳示范区建设,引入光伏科技,以一块块光伏组件产品为酒店、新闻中心、停车场等建筑披上“新外衣”,源源不断地为博鳌亚洲论坛提供“绿电”供应,让这座小岛朝绿色低碳方向拔节生长。
近日,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儋州段项目的“蛙行道”实现主体结构完工,成为该公路首条专门给两栖动物通行的生态通道。
不久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等3个重要生态空间确权登记实现登簿,作为我国山水林田湖草沙“户口本”的自然资源登记簿首次亮相。
2018年4月13日,习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海南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
海南牢记嘱托,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持续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优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从雨林到湿地,从海草床到珊瑚礁,从山川到海洋,海南有着独特的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如何守住这一宝贵财富?
破题、解题,加压奋进,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上,海南省保持力度持续开拓——
守住底线。这个底线是海南的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2022年全省空气质量包括PM2.5在内的5项指标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其中PM2.5年均浓度达到12微克/立方米;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重点海湾综合治理初见成效;农村环境整治持续开展。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一流。
啃“硬骨头”。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清零、第二轮到期完成率100%,国家海洋督察整改到期完成率100%。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实现“零填埋”。
抓标志性工程。海南聚焦优势所能和国家所需,生成6项标志性工程。由最初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清洁能源岛和清洁能源汽车推广、“禁塑”、装配式建筑等4项标志性工程,到“六水共治”,再到“双碳”方面的博鳌东屿岛零碳示范区建设,持续滚动打造。
在中央12号文件中,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被单独提出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成为海南“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之一,为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经验。
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笃。遵循的嘱托和中央12号文件明确的战略定位,省委、省政府坚持高位统筹,以上率下,带领各级各部门不断开创海南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强化自贸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障,以实际行动切实扛起建设“美丽中国”的海南担当。
翻开今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大”文件中有不少“细”安排:新能源汽车推广、装配式建筑保持全国领先,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出台省级GEP核算技术规范……大事要事,必作于细。
一项项工程项目“大”手笔中,不乏生态“微”场景: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项目儋州段施工时,为给一棵百年古树让路,项目调整施工方案,多花了50多万元,将原来的直路改为从树两侧绕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主题,写在一则则生态“小”故事中:环岛旅游公路为红树林让路、高速公路建设生态优先、雨林深处海南长臂猿喜添“新丁”、近岸白化珊瑚重现斑斓、西部荒漠绿进沙退生机盎然……
海南的生态环境质量要保持全国一流,但仅有这个一流还不够,海南的生态环保工作也要争创全国一流。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海南省明确“两个一流”的目标。
锚定、追求、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海南,不仅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上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也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作出表率。
“海南自由贸易港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02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以下简称海南自由贸易港法)颁布实施,其中如是提到。
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为生态环境保护设专章,在海南生态文明建设历史大事记上烙印下深刻的刻度——这不是为一时一事,而是着眼于历史的远见格局。
雨林桫椤,亿万年来见证气候变化;江河湖水,跨山入海流淌奔腾;海南长臂猿“家族”,展现物种之间紧密相依的故事。
山河为证,岁月为鉴。像生态环境保护这样打基础、利长远之事,需要埋头苦干、久久为功。从这一维度出发,来理解时间,那就不是以日、月为计,而是以年、十年为计,生态环境保护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
路子对了,就要坚定走下去。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海南以纵深眼光,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近年来,一系列密集制定、修订的生态领域法律法规,和不断完善的制度措施,将海南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专章写入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足以证明生态环境保护对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性。保护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各级干部必须了然于胸的“国之大者”。
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迈出“新步伐”:海南省发布全国首个国家公园GEP核算成果,13个“两山”转化项目先行先试,赤田水库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试点,8个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制度创新成果推广清单。
生态文明领域创新频现“新亮点”:起草并推动发布《海南自由贸易港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规定》,在全国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对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作出规范;挂牌成立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实现全省蓝碳首单交易。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标志性工程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度”:一批标志性工程“重头戏”落地,既发挥其牵引、示范作用,更彰显海南特色与优势。当前,六大领域,各项标志性工程,“进度”正持续更新——
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跻身首批5个国家公园行列,并成为全国首个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的国家公园;清洁能源装机比重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率先建成运行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一张网”;重点行业场所生物降解塑料替代品占有率达81.6%。装配式建筑面积连续四年翻番;“六水共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地表水水质优良率达94.9%。
而作为标志性工程之一,博鳌东屿岛零碳示范区建设备受瞩目,目前其一期工程16个项目已建设完成,预计可实现减碳(含抵消措施)9055.8吨/年,减碳量达到示范区现状碳排放量的67.4%,年供应清洁电力1510万千瓦时;其余项目将于2024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前完成,建成之后将达到零碳运行的设计目标。
建设海南贸易港,生态优先理念贯穿始终,不断推动生态的“高颜值”转化为发展的“高质量”,持续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
清澈水流,从赤田水库而来。这座位于三亚市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处的水库,是三亚重要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占三亚市城市饮用水总供水量约50%,撑起“半壁江山”。
保亭在赤田水库的上游,三亚在下游,两个相邻市县以水“相约”、河同水密。当前,海南省顺利完成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试点33项重点工作和项目,既稳定改善流域水质,又为当地群众就业增收打开“新模式”。
不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将“山水经”转换为“致富经”,是对未来的最好描绘。
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当地牙扩、青松等5个村350户农户共860多亩零散土地被整合收储至“两山平台”,再通过“企业+村民”的联动方式,合力推动扩大山兰稻产业规模。
这一改变,可为当地村民带来每年近54万元固定收入,以及更多就业务工机会。
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后,白沙去年4月起正式启动“两山平台”试点工作。一座山、一片湖、一亩林、一方田,碎片化的资源被存进“两山平台”,对其重新定价,实现存量资产、生态资源的价值再造,最终实现生态变现。
在重点园区内,环保、节能、低碳是招商引资的“门槛”,也是园区建设与运营的“标配”。
在产业项目选择上,海南省谋划和推动一批像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全生物降解上游产业这样带动性强、可持续性好、综合效益高的高质量项目,以集约高效的生产方式,让产业发展的底色更“绿”。
在绿色转型上,《海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及部分重点领域专项方案印发,“1+N”政策体系初步构建,推动能源、产业、交通与城乡建设四大领域节能降碳。全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2年四大主导产业占全省GDP比重提升至70.6%。
在推动“两山”转化方面,海南省探索推进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结果进决策、进规划、进考核、进项目,形成应用范例;分区域、分领域、分行业开展试点示范和探索实践,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展热带雨林生态旅游与林下经济,统筹实施流域补偿和环境治理,培育生态产品公用品牌,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建设生态一流、绿色低碳的自由贸易港,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