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多个地区开始升温,局部地区甚至超过了30度,其他各省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升温情况,空调很快又会成为很多人的“续命神器”。而习惯了空调的我们在夏天如果离开空调简直是要命,还有人称“夏天的命是空调”给的,那么在没有空调的古代,他们又是如何给自己避暑的呢?
世界上第一台空调是1902年由威利斯·开利发明的,毫无疑问,空调的问世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福音,也从此改变了人类的乘凉史。然而,早在没有空调的古代,人们通过哪些方式来扛过酷暑的高温呢?古代不受温室效应的影响,会比现在凉快吗?
现代社会由于人类活动使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加,比如燃烧化石燃料、二氧化碳、甲烷等产生排放的气体,使地球出现温室效应。而在古代是没有这些东西的,加上污染程度低,植被覆盖率增加,是不是应该比现在更凉快呢?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根据我国近代气象学家竺可桢通过对中国历史文献的研究发现,我国在近五千年中,开始的两千年(也就是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那时候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还要高2℃左右。而后面的三千年中,气温也普遍在2~3度上下徘徊,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由此可见,其实古代也是很热的。
而在古代,通过古人的智慧,即使没有空调,他们也想出了多种方式来降温和避暑:
以较近的清朝为例,为了解决酷热问题,皇帝通常会斥巨资置办避暑山庄,譬如比较有名的承德避暑山庄就是其中的典范。对于皇帝而言,这处山庄还存在许多政治意义,但仅从避暑作用来看,这处山庄无疑是许多达官贵人心驰神往的地方。
从清康熙到乾隆年间,承德避暑山庄总共耗费78年才彻底逐渐完工,其中湖水环绕,凉风习习,借助自然的力量,和周边的酷热环境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温度比周围可以低5度左右。
避暑山庄属于皇家园林,非皇室中人想要去纳凉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于是一般的达官贵人们便想出了一个好方法,巧用因地制宜,将自家房子构建成简易版本的“避暑庭院”,同样的湖水和凉风,也别有一番风味。
除了特设的前庭后院格局,人为的水冷系统也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水冷系统是利用水的比热容原理,让水车带动水流,水流在带走热气的同时,还能带来凉风,以达到降低环境温度的作用。
对于一些普通百姓,想要找凉快的地方避暑可以说是非常困难,而且也没有足够的钱去搭建“避暑庭院”,所以人们就选择最普遍的纳凉方式,用搭凉棚的方式来避免阳光直射,起到避暑的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就是挖地下室,人们发现地下室的温度远比上层建筑要低,基于这层考虑,古时候许多家庭里,都会在自家堂屋里的地面上钻出一个洞。这个洞很深,里面相当于一口深井,上面会有一个盖子,把盖子打开后夏天会有冷气从下面冒出,相当于一个古代“空调房”,而冬天则会冒出暖气。
我国从周代时就有冰窖了,冰窖都建在阴凉处,一般在地下4-5米的地方,人们在冬天时会把河里的冰取出来放在冰窖,再用稻草和芦席铺垫,把冰放上去之后再用树叶等东西作为隔温材料,等到封上地窖等夏天时候取用。
古代除了用冰窖储存冰块以外,还有一种名为“冰鉴”的青铜器,也是古代的“冰箱”,是由一个方鉴和一件方尊缶组成的青铜套器,体型较大。里外一共两层,外层放上冰块后,把盖子打开就能感受到凉气,而古人经常用里层来冰酒,不过冰鉴属于奢华物品,不是谁都能用的,基本只有王室贵族才能用的起,那么没有“冰箱”的人怎么办?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没有“冰箱”的人在炎炎夏日,面对难以忍受的酷暑,古代的文人墨客会以自己创作的诗、画来消暑。比如白居易的《消暑诗》,意思是找一个开阔的院子坐在院中,以平和的心态感受清风徐来,渐渐热散凉生。
还有明代画家仇英的《竹梧消暑图》,远山近景、翠竹挺拔,竹林中的二人相对而坐,侃侃而谈,借助了大自然的环境,让人融入绿树翠竹,体会真正的“心静自然凉”。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用来降温消暑的方法,比如穿一些更轻薄的衣服,睡觉抱竹筒等,不得不说,古代的人为了抵抗夏日酷暑想出来的办法不得不让人感到惊叹,就算没有空调,人们依然可以过得潇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湖南,一女子因夫妻冷战,于是带娃返回娘家,万万没想到,丈夫随后将她11年的家当全部邮回了娘家!
河南省卫健委提醒:从近期一线救治情况看,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的重症率大幅降低
近六成整车上市车企11月销量同比下滑 中汽协:建议延续燃油车购置税优惠政策
宣战还是赚钱?哈里梅根纪录片争议上线岁韩国第一夫人好嫩,跟球员合影,初恋脸美出圈
苹果已经关闭iOS 16.1和iOS16.1.1验证通道,iOS16.2或将在下周推出
iPhone 15 Ultra 售价 1299 美元起,国行直接破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