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主要业务为轨道交通多种电气化高端装备研发、生产、销售和维护及提供智慧化解决方案,同时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其他配套产品和服务。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由电力电子、机械制造、计算机软件、信息通信技术等多种专业技术领域和应用领域交叉形成。轨道交通按照所有权性质及运营范围可分为国家铁路(包括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磁悬浮等)和地方厂矿铁路等。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产业,是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和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促进共同富裕的坚实保障。作为高端制造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轨道交通装备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建设规划密切相关,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新基建”、“双碳”等战略目标深入推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仍具有广阔的发展机遇及偌大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轨道交通建设发展,陆续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等多项政策推动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同时,伴随着轨道交通线路里程持续增长,前期已建成的部分轨道交通项目逐步进入维护期,未来维修服务市场也将迎来较稳定的发展空间。此外,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量,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的新型经济形态模式正加速推进,随着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等技术提升轨道交通建设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持续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铁路领域的运用,提升综合运行效能,为轨道交通行业“智慧化”发展迎来更大的发展及应用空间。
公司成立于2002年6月,并于2009年10月成为第一批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公司。公司成立二十多年来,聚焦轨道交通行业,从单一轨道交通地面电源设备提供商,发展成为业务布局涵盖轨道交通车辆、电务、工务、供电、运营等专业领域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现部署营销及服务平台遍布全国50多个城市以及德国、法国等地,覆盖国内众多轨道交通线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以来,充分利用创新型上市公司平台优势,通过“内生+外延”并驱发展方式,形成轨道交通地面电气装备、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装备、轨道交通智慧化解决方案三大业务板块和完善的售后维修及运营维护服务体系,同时于近年来推出新能源工程车热管理机组、抛光机器人、分选机器人,实现向新能源、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延伸拓展。
采购范围:根据公司经营指标及业务范围进行物料及设备采购,包括且不限于不锈钢、铜、压缩机、逆变器、风机、电子元器件、成品板、结构件、电气设备等物料。
采购管理:公司采用“以销定产”和“以产定购”的采购模式,根据年末预测下一年度的销售业绩指数,研发部与产品部制定所需物料清单,采购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制定利时利面的年度采购计划。组织质量管理部、研发部、产品部等多部门按照产品类型及产品性质对供应商灵活开展季度或年度评级、供应商资质审核等,依据评级和审核结果,采购部实时筛除低质量供应商,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充分发挥公开招标采购机制,进行多方比较引入竞争,在选取高质量原料的条件下有效降低采购成本。
采购架构:公司采购分供应商管理与采购执行两部分,供应商管理包括供应商开发、认证和绩效管理;主要以招标采购方式完成采购执行,包括采购计划制定、采购订单履行、采购入库管理等,通过控制各项采购环节,以避免程序漏洞。
生产计划:公司在中国与德国拥有多个生产基地,充分利用S&OP流程工具和CRM、ERP系统等数字化信息内部服务平台制定、管理、传输生产需求,市场部、采购部、产品部及相关业务部门实时整合信息并有效传递至生产部门进行生产管理。生产计划主要分为三层:(1)依据S&OP及公司年度销售总量制定全面的年度生产计划;(2)每月20-25日确认S&OP及要货计划,以确定未来月度生产;(3)基于月度生产计划,结合物料、生产文档情况,细化分解为周、日生产计划,下发至生产基地车间,及时满足客户要货需求。
生产模式:公司采用“自主生产+委托加工”的生产模式。其中,核心工艺与高技术安装、整合、加工工序由公司自主完成;劳动密集型、工艺简单的低附加值生产环节采用委托加工方式,公司制定了“质量表现卓越,用户体验一流”的质量方针,倡导和追求零缺陷管理与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追求更快的速度、更好的质量、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
国内营销模式:公司设立区域代表处和主机厂代表处作为横向销售单元,与各子公司、业务线纵向销售单元共同构成对接最终用户和中间用户的矩阵式网状销售与服务平台,覆盖所有轨道交通线路。平台基于公开招标信息,结合客户需求实时快速响应,售前、售中体系联合启动,第一时间提供满足各级客户需求的产品解决方案,售后体系全周期跟踪产品使用情况,保障产品安全、稳定运行。
境外销售模式:一方面,公司通过具备资质的总包商平台对外提供产品及服务,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公司通过德国全资公司SMART与海外业主进行直接业务合作。SMART与国外各主机厂具有长期、广泛的合作基础,将协助公司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加强对国际轨道交通市场的拓展能力。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现代化铁路网建设的关键阶段。铁路作为国家战略性、先导性、关键性重大基础设施,既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坚实保障,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路先锋。根据国家铁路局发布的2023年6月份全国铁路主要指标完成情况,2023年1-6月,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49亿元,同比增长6.9%,为扩内需、稳增长、保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
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信息,截至2023年6月30日,中国内地累计有57个城市投运城轨交通线年上半年共计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公里,新增运营线条,新开后通段或既有线年3月31日,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印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以下简称“五年行动计划”)。《五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取得阶段性成果,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四个一流”建设成效显著,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加速构建,有效服务保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
2023年6月14日,交通部提出要加大交通运输对外开放力度,提升全球产业链韧性。构建便捷畅通、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坚持生态优先,加快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物流,将深化交通领域新兴技术交流合作,提升交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运输的深度融合,以数字化赋能交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轨道交通相关利好政策及规划,进一步确定轨道交通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骨干作用及突出地位,轨道交通日益成为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方面,“双碳”背景下,对绿色、智能铁路车辆的需求进一步增长,而轨道交通作为典型的绿色出行方式,降低碳排放具体路径主要从提高能源利用转换效率、降低车辆重量、使用节能环保能源或介质、新技术应用等方向实施;另一方面,智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新基建的重点领域,随着物联网、云计算、5G、AI、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成熟与普及,智慧城市和轨道交通也受益新技术而不断升级与发展。目前,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系统在轨道交通智能化、信息化、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中轨道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公司将持续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进一步跟随国家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深化交通领域新兴技术交流合作、加快数字技术创新等重大政策,紧抓行业发展机遇,积极推进新旧产品方案迭代更新和重点系统开发应用,落实政策、明晰方向、聚焦客户、价值运营,保障经营业务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2023年上半年,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减弱,政府经济刺激政策密集出台,国内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市场预期加快好转,增长动能持续增强。公司管理层在董事会的领导下,紧抓行业复苏机遇,以提升技术优势为基础、加大市场拓展为重点、改善经营管理为抓手,切实执行年初制定的各项经营计划。一方面,公司紧跟客户项目建设进度,柔性排产、及时交付,保障主营业务收入稳中有升;同时,持续推进各项内部变革工作,坚定推行组织优化、流程再造、以收定支、薪酬改革、控费降本等一系列精益管理、提质增效措施,保障公司经营质量稳步提升。另一方面,公司以聚焦轨道交通领域为根本,以新能源、工业机器人等新领域布局为培育点,不断提升公司市场拓展能力及打开新的增长空间;继续研究市场变化、挖掘客户需求,坚持研发创新,加快产品迭代优化及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556.3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59%;完成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7.22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2.32%,主要原因为:公司强化预算管理,严格控制各项成本费用,优化资金使用率,不断提升运营管理效率,降本控费成果显著,销售、管理、财务费用较去年同期下降10.49%;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较去年同期损失金额缩小;落实资产质量优化方案,提高资产利用效率,闲置资产处置收益增加;加大应收账款回款力度,回款专项小组严格执行回款方案,应收账款总额减少,坏账计提金额大幅下降。
公司市场中心密切关注政策支持方向,牢牢把握行业发展机遇及客户需求变化,聚焦轨道交通主业,在保证核心业务稳健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挖掘新能源、工业机器人等新领域的项目机会;优化组织体系及营销策略,“业主+主机厂”并重,“传统业务+新产品”共进,矩阵式营销体系不断加深客户黏性、提升客户服务效率。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在手订单27.10亿元;2023年上半年新增中标7.39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信号电源系统持续保持市场领先优势,新产品铁路不间断信号电源系统除在北京、上海、沈阳、武汉等主要路局实现业务拓展外,截至目前在广州地铁已有8条线个站点实现应用,在宁波、南宁等城市地铁项目积极布局,投入运行情况良好;屏蔽门/站台门系统成功中标北京市轨道交通12号线号线站台门设备供货项目及成都地铁中修项目,中标金额超过1.75亿元;车辆特种电缆产品持续扩大城市轨道交通市场份额,顺利中标大连、福州、厦门、天津等城市多条地铁项目,中标金额同比增长超20%;中/高频车载辅助电源系统凭借优质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客户口碑持续布局广州地铁及有轨电车、北京地铁等多条新建线路及替代性改造市场,根据项目进度逐步开始性能测试、产品交付、装车运行等工作,在新一代高铁领域实现装车试验并完成冲高测试;铁路平交道口智能安全防护系统第二代产品以保安全、降成本为目标,已在成都、长沙等城市的站点实施、升级并投入试用。
在新能源市场领域,公司除在山河智能002097)实现新能源热管理机组小批量供货外,与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在复合式热管理机组上已实现合作,成功试装并测试完成,为公司新能源热管理市场的开拓及与其它工程机械企业展开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公司自动立体仓库解决方案中标广州电缆厂有限公司相关项目,抛光机器人、分选机器人等产品已与广州工控下属控股公司实现合作。
报告期内,公司以产业发展趋势及客户需求为基础,加强研发人才团队建设及项目研发工作,优化研发资源配置,加快重点项目技术攻关,持续推动产品迭代升级及加速研发成果产业化,不断拓宽公司技术护城河。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专利238项,其中发明专利54项,实用新型专利167项,外观设计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292项。
报告期内,公司在广州建立轨道交通车载电源研发中心实验室,目前已具备EMC、冲击振动、高低温、电学试验等试验能力,为后续产品研发及进一步优化搭建了良好的产业创新研发平台;轨道交通车辆DHVX系列中/高频辅助逆变器于报告期内通过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自主化评审,同时公司正进行第四代中/高频辅逆平台开发,截至目前进展顺利;综合直流空调系统完成对相关地铁线路科研车项目综合直流空调的技术交流及原理设计,提高了电源整体的使用效率,并实现控制温度精度高、低负荷变频节能。
报告期内,公司货车装载状态高清智能检测系统完成了多项优化升级工作,包括国铁货运生产作业与管控平台适配接入,满足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最新企业标准要求,适应开发及多项智能检测项点研发工作,为产品保持市场持续领先奠定基础;对抱闸检测系统进行智能识别优化,大幅提升准确率;对网轨隧综合检测系统进行各专业数据协同共享、跨专业联合分析,实现运维状态的健康评估和设施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以提高维护质量、优化检修规程、提升运维效率、控制运维成本为目标,为新线建设提供指导依据。
报告期内,公司为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开发了复合式热管理机组,该热管理机组包括两套独立的系统:一套为解决锂离子电池散热的热管理系统,一套为驱动电机、电机电控和充电机OBC散热的热管理系统,目前已实现装车并通过测试。目前除山河智能、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外,公司已积极开展与其他工程机械公司技术交流与合作,并在绿色智造、零碳排放等方面进行联合探索,助力推进工程机械行业电动化转型。
公司于报告期内研发物流分拣机器人,用于实现在不间断情况下进行工作,采用先进视觉识别技术,对货物进行精准辨识和分类,从而减少分拣流程中人为因素导致的疏漏和误差,保证高效率、高精度的分拣质量,降低企业人工成本。
公司持续狠抓内部管理提升,规范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实现组织变革和流程再造落地,以管理促发展、以发展促转型,提质增效,增强公司集团化管控、集约化运作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在保持自身独立性和符合各项法律法规、国资监管要求前提下,继续调整优化以“三会一层”治理结构为基础的组织架构,进一步完善制度流程,强化风险防控,全面提升公司科学管理水平与资源整合能力,使公司治理与企业经营及未来发展深度融合。
公司以降成本、提效率为核心目标,持续推进精益生产和工艺改善,通过技术改进、工艺革新、优化生产工序、严控各项采购成本及制造费用,有效调整采购周期、库存管理、物流费用、办公成本等,供应链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严格贯彻“以收定支”政策,落实应收账款“规模不扩张、结构不恶化”要求,长周期逾期账款专项追讨工作开展效果良好,并通过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融资管理工作,合理拓宽融资渠道等手段,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推进对标分析、标准化管理、精细化分解跟踪等方式,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费用控制,杜绝不必要开支,开源节流。报告期内,销售费用较去年同期同比下降8.04%,管理费用较去年同期同比下降6.48%,财务费用较去年同期同比下降21.33%。
在人才管理激励方面,公司凝聚了一支具有丰富管理经验、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的管理团队,并不断通过外部引入、内部培养等方式,持续推进人才梯队建设,报告期内公司实行核心团队年薪制,将核心人员绩效与公司业绩挂钩,进一步激发团队奋斗精神与主观能动性,共创收益、共担风险,推动公司长效发展。
公司始终坚持以自主研发驱动企业发展的理念,深耕轨道交通行业技术,依托二十多年在轨道交通领域的不断创新与实践,已在多个细分领域占据技术领先地位。在当前全球能源格局不断演变的背景下,公司积极研究行业发展趋势,持续研发创新,强化产品和方案面向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轻量化、智能化的技术引领优势,布局下一代创新技术变革升级,持续聚焦高质量技术研发投入,构建细分领域先进技术核心地位。
创新型二氧化碳空调,绿色、节能,应用跨临界制冷循环技术,首家海内外装车应用
创新型智慧空调,具备智能控制+智能检测+智能诊断,大数据+机器学习+物联网等技术
创新性轻量化车载辅助电源系统供应商,30年技术积累与超过25个国家海外应用,进入SC3第三代技术平台,在网运行8,000套
铁路、城轨车辆空调市场主流供应商,产品应用超过35年,供货超过60,000套
城轨车辆全景彩色图像智能检测分析系统(360°动态图像检测系统),彩色高清图像识别供应商
铁路总公司《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时速250公里以上货运动车组研制》、国家示范工程《上海轨道交通车辆智能运维系统》课题组成员
公司将持续围绕“碳中和、碳达峰”目标、“新基建”、“一带一路”建设等重要战略发展机遇,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拉长创新长板,催生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向,为“制造强国”贡献“鼎汉”力量。
报告期内,公司未发生因核心管理团队或关键技术人员离职、设备或技术升级换代、特许经营权丧失等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近年来,公司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国资优势赋能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方向、有效整合行业资源的重要手段。2021年8月18日,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引导,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国有控股企业中的一员,国有资本基于现有优势,通过导入业务资源、支持信贷额度、协助项目落地、输入优秀管理人才等多种举措在资金、业务、资源等多维度为公司赋能,结合公司现有产品及多年的技术积累,紧抓行业市场发展机遇,实现产业联动、合作共赢、共同促进,推动上市公司做强做优做大、高质量发展。
有效的、科学的公司治理是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基石。目前,公司已在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团队、内部组织架构、外部利益相关方等方面建立起国有实际控股的差异化上市公司治理新模式,逐步实现以国有资本为基础、市场化效率为动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为保障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典范。
一方面,公司已建立起国有资本实际控股、原实际控制人高比例持股、社会公众股东充分流通的股权结构,在保障公司控股权稳定、发挥各主要股东资源优势的同时,建立覆盖各公众股东的多维度沟通渠道,倾听股东心声、传递公司价值,共享发展成果;同时,公司国资背景下的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团队包括行业技术专家、财务专家、法律专家、企业管理专家、投资并购专家等拥有丰富专业背景及多年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人才,在公司治理、制度建设、规范运作、科学决策、经营管理等各方面提供保障和支持;另一方面,公司已搭建起上市公司集团化平台为基础,各生产经营子公司为主体,资源垂直共享与各业务单元高效运营的内部组织架构,并通过内部培养及外部引进,构建了基于国际一流企业建设、支撑公司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公司于近年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战略规划落地、产品业务整合重构、下属公司形象整合、合作伙伴推宣等一系列举措实现了“鼎汉”品牌体系战略升级,完成从单一产品供应商到聚焦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及智慧化综合解决方案专家的影响力构建,为公司新产品应用拓展、业务持续增长、不断打开新的市场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随着行业不断发展,客户对围绕轨道交通综合装备供应商系统性的创新需求越来越多,鼎汉技术不仅在车辆电气、地面电气、智能运维服务等细分领域持续创新,且在多装备整合创新方面不断提供更全面的综合解决方案,降低行业客户的综合拥有成本,提升安全保障性。公司解决方案在轻量化、智能化、绿色环保、信息化方面的技术积累以及创新突破已走在行业前列,基于公司业务布局的协同优势,公司有能力提供符合未来发展的更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获得更多合作伙伴的认同,逐步成为国际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服务提供商。
随着基础理论的不断突破和应用技术的持续创新,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为特征的新型轨道交通产业逐步形成,公司依托多年来在轨道交通领域的深耕经验,基于跨技术领域品牌认知度的提升,进一步提升了公司获取客户需求、解决客户困难的能力,增强了公司发现机会、整合资源、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随着公司对客户需求获取能力的提升、公司研发实力的增强、自主研发的持续性投入和产品多元化的布局,公司在各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得到了更多沉淀,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加深;同时,公司针对研发的不断投入和积累,不仅建立了更加先进、功能更加完善的研发硬件环境,且在众多关键技术领域建立核心竞争能力,拥有一批优秀技术开发人才,支撑公司持续发展,使公司提供解决方案应用的创新能力更进一步。
在公司实现“地面到车辆、增量到存量、走向国际化”的战略转型阶段,公司已逐步构筑基于产品跨界式增长的商业模式和能力,并沉淀和积累了丰富的战略规划能力与落地执行经验。同时,公司围绕平台化公司的建设思路,开展新商业模式和赛道的探索,基于未来商业机会与战略方向从事前瞻性研究,这些举措都使公司各项业务产生新的协同效应并不断打开新的增长空间。目前已成功实现了国内为数不多“地面到车辆”跨专业发展的战略落地;同时国内外资源双向对接,促使国际先进技术的国产化与国内创新应用的国际化,国际化进程推进顺利;智慧安全运维业务依托大数据、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领先的技术优势以及广泛的应用场景,正在面向更多客户和领域延伸,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极重要构成部分。
1、宏观经济及行业环境变化带来的下降风险公司所处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及信息化产业,产业规模、发展速度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各地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及获批复情况及政策密切相关。当宏观经济波动、轨道交通产业投资规模下降或政策转向,将对公司的市场环境和发展空间造成诸多不利影响,给公司经营发展带来风险。
应对措施:第一,密切关注轨道交通行业政策变化。公司将提早布局、积极应对,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努力将行业政策转向等因素对公司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第二,及时调整战略规划和业务布局。公司将紧跟国家战略方向,结合公司资源优势,推动业务布局持续向低碳、绿色、智能、环保等领域延伸拓展,创造多极利润增长点。第三,加强内部管理。公司持续推动内部管理升级,紧抓降费增效,提高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
公司通过“内生+外延”并驱方式,现已发展成为拥有多家国内外子公司的产业集团。集团化运作方式对公司内部文化融合、资源整合、技术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都提出更高要求,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未来,如果公司集团化管控能力薄弱,集团管理体系调整滞后,无法适应公司规模迅速扩大带来的变化,不能持续吸引和培养更加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则会对公司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根据集团化发展要求,公司成立了“鼎汉集团”作为管理平台,自上而下推动平台化管理。第一,打破各业务板块信息壁垒,实现业务资源共享,降低协作成本,推进各业务公司的有效整合,努力提升整体效率;第二,推动集团化内部运营机制和监督机制建设,逐步建立起与集团规模相适应的管控机制,从制度建设上保证公司运营顺畅;第三,制定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激励政策,配合股权激励计划,吸引和留住人才,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每个阶段的竞争策略、价格策略、毛利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未来,随着轨道交通行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传统轨道交通装备市场趋于饱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公司将面临市场竞争加剧、销售价格下降、毛利率降低的风险。
应对措施:第一,优化产品结构。逐步改变公司的产品结构,增大高毛利、自主研发产品及服务业务比重,积极引导行业技术变革,保持技术领先优势与竞争优势;第二,严格控制成本。公司将逐步加强采购管理、供应商管理,推动生产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保障公司毛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第三,加快公司智慧化运维以及后市场服务业务拓展,紧抓行业效率提升目标带来的智慧化解决方案需求以及日益进入维修维护期的庞大存量市场需求,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随着公司收入规模和应收账款规模不断增长,保证充足的流动性已成为公司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公司主要客户是中国中车601766)各车辆主机厂、各铁路路局、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公司等,历史上较少发生坏账损失。未来,公司应收账款数额的不断增加、客户结构及账龄结构改变,可能造成公司资金周转速度与运营效率降低,造成流动性风险和坏账损失。
应对措施:第一,明确责任,加强回款考核。公司将应收账款回款纳入市场人员业绩考核范围,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回款管理,重点加强大额超长期应收账款催收力度,制定逐笔回款策略并积极跟踪落实,持续改善公司现金流情况,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第二,审慎决策新业务,强调流动性。公司审慎决策开发新业务,重视合作伙伴和客户信用状况,将新业务的运营指标纳入决策范围,防范新业务给公司造成的流动性风险。
2017年,公司收购了德国子公司SMART并积极拓展海外业务。SMART公司的主要资产和日常经营管理均在德国,在法律法规、会计税收制度、商业惯例、企业文化等方面与国内存在较大差异。公司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可能因对国际规则不了解、国际化人才储备不足等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应对措施:第一,充分调研,谨慎投资,向优秀国际化企业学习,不盲目“走出去”;第二,逐步构建适应集团化经营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提升集团管理能力,完善投后管理机制,实时跟踪境外子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及所在行业的变化趋势,给予充足的资源共享和投入保障;第三,积极推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加强对国际规则、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提高公司海外业务水平。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陈宜芳:明确“隐形加班”认定标准,保障劳动者“离线休息权”
英伟达股价一夜大跌,“木头姐”提前发出警告!A股人工智能板块有何影响?掘金股吧高手这样看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陈宜芳:明确“隐形加班”认定标准,保障劳动者“离线休息权”
新能源95%消纳红线要放开?业内人士:迟早会推行,由市场去配置是未来趋势
新能源95%消纳红线要放开?业内人士:迟早会推行,由市场去配置是未来趋势
万科A:合计6.47亿美元存入于代理行指定银行账户,以全数偿付到期票据本息
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有害信息举报
涉未成年人违规内容举报算法推荐专项举报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