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其汽车空调行业在政策驱动、技术突破与消费升级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汽车空调系统作为提升驾乘舒适性的核心部件,正经历技术迭代与市场格局的重塑。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其汽车空调行业在政策驱动、技术突破与消费升级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5-2030年汽车空调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显示: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推动空调系统从“功能型”向“能效型”转型。传统燃油车空调依赖发动机余热制热,而电动汽车需通过热泵技术或PTC加热实现全气候适应性。以比亚迪、特斯拉为代表的车企已普及第二代热泵系统,采用CO₂冷媒技术,在-30℃环境下仍能保持85%制热效率,有效缓解冬季续航衰减问题。智能化方面,空调系统与车载导航、生物识别技术深度融合,例如极氪009搭载的红外人脸识别模块,可根据乘客体温自动调节风速与温度,实现“一人一气候”的个性化体验。
中国“双碳”目标与欧盟能效新规形成双重约束,推动行业向低碳化转型。工信部《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将智能温控纳入车辆网联化核心指标,要求新能源车型空调系统能耗占比低于8%。企业通过材料创新与工艺优化响应政策,如格力电器开发的R290(丙烷)热泵系统,GWP值较传统R134a降低99.9%,已通过欧盟认证并应用于比亚迪汉DM-i车型。此外,新能源汽车积分政策对高效空调系统给予额外补贴,进一步加速低能效产品淘汰。
Z世代用户对“健康座舱”的追求推动空调系统功能延伸。广汽传祺M8搭载的N95级空调滤芯与等离子净化系统,对PM2.5过滤效率达99.97%,对H1N1病毒灭活率超95%,成为家庭用户首选。同时,车载新风系统与香氛模块的渗透率显著提升,例如蔚来ES6通过OTA升级实现“森林氧吧”模式,满足用户对空气质量的差异化需求。售后市场方面,个性化改装服务兴起,如碳纤维出风口定制、涡轮增压空调套件等,单店月均改装量超50台。
新能源车型需统筹电池、电机与座舱的热管理,系统集成能力成为竞争关键。具备全域热管理技术的企业毛利率达35%,较单一空调系统企业高10个百分点。典型案例包括:宁德时代与华为合作的“动态热流分配算法”,可根据电池温度自动调节各系统热量分配,在蔚来ET5中减少热损耗20%;三花智控开发的“八合一热管理模块”,将空调、电池冷却系统集成,体积缩小40%,成本降低25%,成为比亚迪e平台3.0的标配。
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面临来自科技巨头的挑战。华为凭借数字控制技术推出“可进化空调控制器”,通过远程更新算法优化能效,在问界M9中实现“常用常新”;美的集团依托磁悬浮压缩机技术,开发出低噪音、高能效的电动压缩机,已进入特斯拉供应链。此外,高德地图与车企合作推出“导航联动空调系统”,可根据目的地距离提前调节车内温度,减少用户手动操作频率70%。
东部沿海地区因经济发达、新能源渗透率高,成为高端空调系统的主要消费区域;中西部地区则以性价比为导向,偏好具备方言识别功能的空调控制系统。长安UNI-K搭载的方言交互模块支持粤语、四川线种指令,在下沉市场车型中渗透率突破40%。本土品牌通过本地化服务与快速响应能力,在商用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如解放J6重卡独立空调系统通过蓄电池供电实现熄火状态下持续运行8小时,解决司机“驻车休息热困”问题,渗透率超50%。
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扩张直接拉动空调系统需求。2025年全球电动车销量预计突破2000万辆,中国市场占比近五成。与传统燃油车相比,电动汽车空调系统需解决电能转化效率、低温制热性能等核心难题,推动热泵空调、智能分区温控等技术普及。此外,共享汽车、无人驾驶等新兴场景对空调系统提出特殊需求,如滴滴定制网约车采用“快速制冷/预热”技术,可在3分钟内将车内温度降至26℃,提升乘客体验。
上游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持续提升,例如比亚迪联合上海交大研发的电动涡旋压缩机,能效比达3.2,较传统活塞式压缩机提升25%,已进入特斯拉供应链;中游系统集成商加速布局长三角产业集群,通过模块化设计缩短研发周期。然而,高端材料仍依赖进口,如CO₂热泵系统的耐高压阀门、石墨烯加热膜等,制约行业成本下降空间。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突破瓶颈,例如格力电器与中科院联合开发“AI驱动电子膨胀阀”,可根据车内湿度、光照等参数实时调节开度,在比亚迪汉EV中实现节能12%。
欧盟2026年实施的《汽车空调能效新规》要求新能源车型空调系统能耗占比低于8%,倒逼企业采用更高效的制冷剂与压缩机技术。R1234yf等低GWP制冷剂将逐步替代R134a,预计到2030年市场份额超60%。同时,800V高压平台普及推动空调系统向高压化转型,要求压缩机、换热器等部件耐压等级提升50%,带动三电协同设计能力成为行业新壁垒。
5G+AI技术推动空调系统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进化。生物识别调节、路况联动等功能将成为标配,例如广汽埃安AION LX搭载的“拥堵预判空调系统”,可根据导航数据提前调节制冷/制热强度,减少用户手动操作频率80%。此外,空调系统将作为车联网生态的重要入口,与充电服务、车载娱乐等场景联动,形成“出行服务生态圈”。
中国车企通过技术输出与本地化生产拓展海外市场。比亚迪在泰国建设的“零碳空调工厂”,采用太阳能辅助供电与余热回收技术,满足当地环保法规要求;宁德时代与欧洲车企合作开发“耐高温空调系统”,可在120℃环境下持续工作30分钟,成为消防车标配。预计到2030年,中国汽车空调企业海外订单年均增速将维持在40%以上,带动行业整体规模突破3000亿元。
集成式热管理系统的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突破1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投资者可关注具备电池直冷直热、智能热分配等技术的企业,如三花智控、宁德时代等,其产品溢价能力显著高于单一部件供应商。
CO₂冷媒热泵系统能效比传统PTC加热提升300%,已成为25万元以上车型的标配选项,预计2030年渗透率将达65%。磁悬浮压缩机技术可降低噪音与能耗,适用于高端电动车型。建议投资者关注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等在上述领域提前布局的企业。
老旧车型空调系统智能化升级需求旺盛,例如“OBD接口智能控制器”可通过手机APP实现远程控制,升级成本不足千元,在电商平台销量破10万件。此外,碳纤维出风口、个性化香氛等改装服务毛利率超50%,适合轻资产运营企业切入。
如需了解更多汽车空调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5-2030年汽车空调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3000+细分行业研究报告500+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1000000+行业数据洞察市场365+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