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李斌再次回到欧洲,站上德国柏林的演讲台。在这个全球汽车产业高地宣讲蔚来新的布局:未来,蔚来将进入德国、荷兰、瑞典和丹麦四国,以租赁方式,提供ET7、ET5、EL7三款车型,主要面向企业客户。
这一布局并不意外,早在去年,蔚来就以挪威作为登陆点进入欧洲市场。此次再度加码,展现了其对欧洲市场的勃勃野心。
蔚来并非个案,它只是国产新能源汽车出海的一个缩影。当下,到海外去、到欧洲去已成为绝大多数国产新能源车企的重要发展战略。公开资料显示,包括领克、比亚迪等国内主流新能源汽车企业纷纷加大海外布局。欧洲是他们出海的“桥头堡”。
新能源车企争相出海,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一是以欧洲为代表的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可观;二是国内市场太卷,竞争激烈,车企试图在海外市场寻求更多机会。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正在冲击传统燃油车时代的商业格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成熟,产能稳定,具有先发优势。面对难得的市场窗口期,更早的全球化布局,或许能拿到更多的筹码。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令行业沸腾的消息。但是,作为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欧洲早已是兵家必争之地,竞争同样格外激烈。新势力们胜算几何?
李斌对欧洲并不陌生。蔚来在德国慕尼黑设有造型设计中心,其品牌NIO及logo的发布会在伦敦举行。去年,蔚来进入欧洲市场,第一站选择了挪威。
结合其最新布局不难发现,对欧洲市场,蔚来的态度已经明显转变。如果说前期侧重于将其看作营销高地,那么现在欧洲早已提升至重要的销售市场,开始了真正的商业深耕。
事实上,像蔚来一样,国内新能源汽车出海的势头早已有之,但今年格外猛烈,并且进入到真正以产品、品牌争夺全球市场的新阶段。
比亚迪是其中颇为激进的企业之一。近期,其宣布和德国汽车租赁公司SIXT签署合作协议,SIXT将在未来6年内向比亚迪采购至少10万辆新能源车。首批数千辆比亚迪纯电动汽车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交付。第一阶段合作市场包括德国、英国、法国及荷兰。
在此前的7月5日、8月1日,比亚迪相继宣布与经销商集团Louwman、Hedin Mobility合作,为荷兰、瑞典及德国市场提供新能源汽车产品。
在加速向欧洲市场渗透的同时,比亚迪在海外横向市场的扩张也异常迅猛。今年以来,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先后宣布进入日本、柬埔寨、约旦、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泊尔、巴西等国。
就在近日,吉利旗下领克汽车宣布最新的海外战绩。在刚刚过去的9月,其单月出口整车6493辆。在荷兰市场,领克01 PHEV在荷兰月销801辆,同比增长44.1%,位居荷兰新车销量榜第2,超过特斯拉Model Y(559辆)等新能源车型。早在2020年,领克就发布“欧洲计划”,在荷兰、瑞典、比利时等开设线下体验店。
此外,包括爱驰汽车、岚图汽车、威马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等均已在欧洲招兵买马。而上汽、长城等传统车企也在纷纷加大海外布局和市场开发力度。
来自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共出口20.2万辆,同比增长1.3倍,占汽车出口总量的16.6%。同时,根据中汽协的统计,今年9月,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为5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倍。
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出海趋势的增强,出海目的地的范围也在扩大。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依次是比利时、孟加拉国、英国、印度、泰国、德国、法国、斯洛文尼亚、澳大利亚和菲律宾。我国共向这十国出口新能源汽车42.4万辆,占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的77.8%。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十几年前的那波中国汽车出海潮,这十大国家中,发达国家占比不低。
新能源车企争相出海,背后交织着多重因素。首先是国内市场竞争高度激烈,企业出海寻找新机遇;第二是,以欧洲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正在释放。
首先是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日益焦灼。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在新能源市场,比亚迪、特斯拉依旧领先,共拿下44%的市场份额;上汽通用五菱、吉利汽车、广汽埃安、长安、奇瑞汽车销量紧随其后;造车新势力方面,销量排名依次为哪吒汽车、理想汽车、零跑汽车、蔚来汽车、赛力斯汽车、小鹏汽车;同时,合资品牌一汽-大众入围,排名第12。
不置可否,以单月销量衡量企业竞争力有些偏颇。不同新能源车企的定位、渠道等千差万别。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此前被认为反应迟缓的传统车企及海外品牌正在全力追赶,市场变量增加。
国内新能源车企的高度内卷,与我国高度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密不可分。以占新能源汽车成本大头的动力电池为例。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动力电池产能约占全球的70%。全球十大锂电池厂家排名中,中国占据了6席,其中宁德时代已连续五年位列全球第一。
同时,互联网巨头的入局又再度推高竞争。新能源汽车生来具有智能化的基因,软件在汽车差异化上的作用越发突出。国内互联网巨头凭借在智能化方面的积累,纷纷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
当产业成熟以后,自然产生外溢效应。同时,全球能源转型的大势下,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正在快速释放。因此,中国新能源汽车企出海实则必然。
而新能源车企出海,无一例外地将欧洲视作必争之地,原因很简单,因为市场就在那里。目前,欧洲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
根据IHS统计,2022年1-8月,世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783万辆,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占38.6%的份额;欧洲紧随其后,市场份额为27.2%。欧洲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在快速上升。2020年、2021年、2022年(1-8月)欧洲新能源车渗透率分别为9.9%、16.3%和18.1%。
事实上,欧洲是全球能源转型最为激进的地区之一。多年来,欧洲各国加大补贴,完善税制,同时提高排放法规,一起催化了广阔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今年6月,欧洲议会通过禁燃议案,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车,进一步加速了欧洲汽车电动化的进程。
此外,新能源车企抢滩欧洲市场还有更深层的战略考量,就是打造高端的品牌形象,欧洲是最好的练兵场。
欧洲集聚了全球的高端汽车品牌,深谙汽车品牌塑造。在传统燃油车领域,中国车企吃够了低端品牌的苦头。如何避免类似的情景上演,是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共同命题。
随着向海外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的全面渗透,国内新能源车企开始直面全球化的真正考验。
曾有业内人士表示,回顾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可以用“放水养鱼”来形容。长时间的高额补贴,硬生生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到全球领跑的位置。目前,国内的新能源产业已完成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变。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优势,多少还带有过去政策支持的影子。
如今,国内新能源车企进入国际市场,就像鱼儿从河流游入大海,离开熟悉的环境,即将面临更真实、更残酷的竞争。
欧洲是最好的试验场,也是最难啃的骨头。有统计显示,2021年,欧洲销量最好的是特斯拉Model 3,排名第二、三的是雷诺Zoe和大众ID.3,大众系的另一热门车型大众ID.4排名第四。韩国现代也榜上有名。
首先,这里雄踞着宝马、奔驰、大众等一众传统的汽车巨头,这些企业均在加速向电动化的转身,其产品力不断提升,同时凭借累积的品牌、渠道和文化等诸多优势,市场攻势异常凌厉。
以大众为例。根据其近日公布的2022 年前三季的电动车销量成绩,全球总销量达到366,400辆,相比去年同期增长25%。其中欧洲市场为主力,共有211,900辆的成绩,占总集团的58%;中国位列第二,占到大众集团的31%。至于品牌部分,大众品牌的207,200 辆占总销量57%为最多,其次则是奥迪的77,000辆,占集团的21%,再者是skoda的 36,900辆,有着10%的占比。
同时,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引领者,特斯拉是更恐怖的竞争者。最新报道显示,今年1-9月,特斯拉在德国的纯电动汽车注册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近50%,达到近38500辆,超越了大众,成为了这个欧洲最大汽车市场的销售冠军。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其柏林超级工厂的投产。
短期看,中国新能源车企开发海外市场,都面临着搭建渠道、塑造品牌的考验。而更长远的挑战,则是全球供应链的构建和管理能力。
正如特斯拉的强悍,很大原因在于其已经在主要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完成产能布局,构建了稳定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体系。而供应链的布局,关系到企业产能的稳定和成本的控制。事实上,全球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供应体系的搭建过程。
汽车工业诞生100多年来,曾经开启过两次窗口期。第一次是上世纪20年代的福特T型流水线年代的丰田精益生产。每一次窗口期都重塑了产业格局。
如今,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第三次窗口期。争相出海意味着我国新能源车企正在主动积极拥抱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在成熟产业链基础上打造的产品力是国内新能源车企面对全球竞争的优势。当然,保持优势之外,还有众多难题待解。中国品牌能否在欧洲大陆突围,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558人已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