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破了哪里补,遥控器丢了到哪儿配,半导体坏了去哪儿修……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修修补补的小店却越来越难寻。上个月,河北区王串场街“修补巷”主题商业街区开街,这里聚集了衣物织补、小家电维修、修鞋、裁缝店等20余家涵盖生活服务方方面面的修补小商铺。昨日,记者来到位于河北区幸福道商业街的“修补巷”,重温儿时的“烟火气”。
“没想到,在家门口的这个小巷子,也能找到精工织补。”市民张先生在国外购买的一条西裤,几个月前口袋附近破了个洞。由于工作忙,一直没时间去补,没想到上个月,家门口开了个“修补巷”,“传统精工织补技艺”非遗项目传承人徐春元将织补店开进了小巷。昨天,记者来到春元织补改衣店,看到徐春元师傅正在指导学生进行精工织补,一针一线间,把破损的衣物逐渐还原。
在织补界,徐春元可以说是一块金字招牌。今年64岁的徐春元,是非遗项目传统精工织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小小的“修补巷”内,为什么能吸引“非遗大师”进驻?徐春元说:“刚刚学手艺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看好我们这个职业,认为给一些旧衣服修修补补,没有什么前途和发展。随着织补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技艺越来越精湛,织补的衣物也越来也高档,但是我还是希望我们能不忘初心。在这条小巷里,我找到了学徒时的感觉,看到了年轻时城市的‘烟火气’,我希望在这里,能为更多老百姓服务。”
在“修补巷”里,记者偶遇了来自河东区的姚先生,他拿着一台老式收音机,正在巷子里寻找维修店。在管理人员的指引下,姚先生找到日新电脑电器维修店的老板韩红平。经过检测,韩师傅找到了收音机损坏的位置,确定修理费需要20元。看着略显陈旧的收音机,记者询问:“现在买一个全新的收音机,也就几十块钱,为什么不买个新的呢?”姚先生告诉记者,自己的父亲90多岁,听收音机是老人多年的习惯,这个收音机一直用了几十年。坏了之后,他给老人买了各式各样新的收音机,但用着都不顺手,可这个老式收音机,又一直没有找到能维修的地方。得知开了这个修补巷,他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看看,没想到真的找到了能维修的地方。“这台收音机,老爹闭着眼睛都会用,这么多年用顺手了。现在修好了拿回去,他得高兴坏了。”姚先生激动地说。
日新维修店的老板韩师傅,做小家电维修已经20多年了,起初只是售卖一些小五金配件,后来时间长了,就自己研究维修,电灯泡、遥控器、收音机……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经常能在韩师傅的手中“起死回生”。“这周边老年人居多,老人们念旧、节俭,我就尽我所能,给大家能修就修。”韩师傅说。
早上7时,48岁的赵明芳就早早开门,检查缝纫机运转是否正常,计划一下一天需要完成的订单。赵明芳是江苏南通人,22年前来到天津,和丈夫在幸福道开了一家旗袍定制小铺。如今,随着市场的不断整改、更新,她的小店生意也越来越红火。“这几年,街里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对市场进行整体环境提升改造。如今又打造了‘修补巷’这样的主题街区,形成集群式发展,全市慕名而来的市民也多了起来。”近几年,“新中式”越来越火爆,赵明芳旗袍店的款式,也不断地更新换代。“现在来店里定制衣服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像特别火的宋锦面料我也能帮忙采购,款式也能设计,特别受欢迎。”赵明芳希望“修补巷”能不断壮大发展,让她这样的小手艺人,也能获得更多的关注,生意也能越来越好。
河北区王串场街党工委书记张岩告诉记者,目前“修补巷”进驻商户20余个。下一步王串场街将持续丰富“修补巷”服务业态,推出更多优惠政策,致力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真正实现居民有便利、摊主有生计、城市有烟火。(津云新闻编辑付勇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