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为大家整理的空调原理主题相关的10篇毕业论文文献,包括5篇期刊论文和5篇学位论文,为空调原理选题相关人员撰写毕业论文提供参考。
摘要:】目的】针对船舶空调通风系统原理图绘制效率低、数据管理难的问题,提出一种该系统原理图快速生成方法.】方法】首先,分析船舶空调通风系统原理图绘制过程,定义此系统的知识组件模型、实体建模和实例化过程;然后,结合该系统的设计特点,设计基于知识组件的原理图快速生成业务模型和数据交换模型;最后,以AutoCAD和PDM系统为平台,开发原型系统,并经实际工程项目应用予以验证.】结果】结果表明,系统原理图绘制效率提升了43.5%.】结论】所述方法可广泛应用于船舶系统原理图绘制中,能大幅提升设计效率和数据管理水平,具备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摘要: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功能以及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空调系统设计的重要度也日益升高.空调系统与汽车的空调舒适性密切相关,不仅决定了乘员舱内气体的温度、湿度、流量等关键技术参数,还与汽车的能耗经济性有一定的联系.本文通过对汽车的空调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我国汽车行业迎来了发展高峰期,使汽车制造理念也逐渐向便捷性和舒适性方向迈进.空调系统作为现代汽车制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改善车内温湿度,还能够净化车内空气.然而,汽车空调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空调系统后期维护检修带来巨大挑战.因此,针对现代汽车空调的结构原理以及故障检修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专业人士提供参考借鉴.
摘要:随着现在人们的收入逐渐的提升,汽车已经逐渐成为了大众的代步出行工具,汽车的普及程度逐渐的提高.在汽车的正常使用过程当中,汽车的空调系统是很容易产生故障的一个部位,很多业主在发现空调故障之后没有相映的故障诊断方法和解决方案,这个时候是比较困扰的一种状态.本文从汽车空调系统的原理以及汽车空调的故障排除维修方法进行讨论分析.
摘要:将整个空调系统从电子控制原理到人机交互、信号输入和控制输出进行拆解,逐个说明其在电子空调系统中的作用和控制要点目前全球空调都趋向于电子化、自动化,提高舒适性,高效节能方向发展。汽车电子空调控制产品是空调领域中的一个分支。
关键词:空调系统;信号输入;空调控制系统;人机交互;控制要点;控制输出;电子化;自动化
6.【学位论文】三级管式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的结构原理研究及温度场模拟分析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研究进展 1.3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2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创新结构的提出 2.1 机组结构简图 2.2 新型机组的优缺点 2.3 小结 3 间接蒸发冷却管道在水膜作用下的数学模型 3.1管外区热质传递过程 3.2管外水膜流动的传热传质过程 3.3管外传热传质数学模型的建立 3.4压力损失的确定 3.5小结 4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分析模型的建立 4.2计算流体动力学基础 4.3模型控制方程的建立 4.4 控制方程的离散化 4.5 SIMPLE算法 4.6 亚松弛格式 4.7 两相藕合模拟计算步骤 4.8 初始条件设定 4.9管式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热质传递模型的建立 4.10模拟结果 4.11小节 5 影响蒸发冷却热质交换因素的理论计算分析 5.1 一次空气入口干球温度对冷却效率的影响 5.2 二次空气入口湿球温度对冷却效率的影响 5.3 一次空气流速对冷却效率的影响 5.4 二次空气流速对冷却效率的影响 5.5最佳二次/一次风量比的计算分析 5.6 淋水量对冷却效率的影响 5.7 小结 6 三级管式间接蒸发冷却机组规格的确定 6.1 基本参数的确定 6.2三级管式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结构的确定 6.3强化管道外表面热质交换方法的对比 6.4 三级管式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的传热传质计算 6.5新型冷却器与现有冷却器的对比分析 6.6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学位论文】《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标准手册——基本原理》(第十六章)翻译项目报告
封面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课题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1.2中央空调冷却水中微生物引起的危害 1.2.1微生物等造成的污垢 1.2.2微生物腐蚀 1.3中央空调冷却水污染的控制方法 1.3.1水质控制和环境管理 1.3.2物质材料方面的防护 1.3.3化学控制 1.3.4物理防治 1.3.5生物控制—噬菌体法 1.3.6光催化氧化法 1.4几种典型控制方法的对比论证及其经济性分析 1.4.1简单的物理方法 1.4.2化学加药法 1.4.3物理综合处理法 1.4.4光催化氧化法 1.4.5几种控制方法的经济性分析 1.5本文的技术路线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光催化机理及其反应器的研发 2.1光催化技术的机理 2.2光催化反应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光催化反应器的分类 2.2.2光催化反应器的国外研究现状 2.2.3光催化反应器的国内研究现状 2.3圆筒型光催化反应器的研发 2.3.1圆筒型光催化反应器 2.3.2光催化泡沫镍网结构 2.4光催化反应器存在的问题及其展望 第三章光催化反应器对循环冷却水处理的实验研究 3.1光催化循环反应装置 3.2实验仪器及材料 3.3光催化反应器对菌类的灭活实验研究 3.3.1循环冷却水中菌类及其控制指标 3.3.2光催化反应器对自然菌的灭活实验研究 3.3.3光催化反应器对军团菌的灭活实验研究 3.3.4光催化反应器对大肠杆菌的灭活实验研究 3.4光催化反应器对藻类的去除实验研究 3.4.1中央空调冷却塔中藻类的生长状况 3.4.2光催化氧化法去除藻类的研究现状 3.4.3藻类的监测指标 3.4.4叶绿素a的测定方法 3.4.5实验方法 3.4.6结果与讨论 3.4.7含藻水样的紫外光谱分析 3.5光催化反应器对有机物的降解实验研究 3.5.1酸性品红的选择 3.5.2水样分析 3.5.3酸性品红溶液的最佳测量波长 3.5.4结果与讨论 3.6本章小结 第四章光催化反应器内镍网的失活与再生 4.1光催化反应器内镍网的失活 4.1.1失活镍网的表征现象 4.1.2失活镍网的再生意义 4.2失活镍网的再生过程 4.2.1清洗方法 4.2.2超声波清洗的主要参数 4.2.3清洗液的选择 4.2.4清洗工艺流程 4.2.5镍网清洗后的表征结果 4.3检验方法 4.3.1检验装置 4.3.2分析与讨论 4.4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催化反应器的优化及其改进 5.1光催化反应器紫外灯套管的自动清洗装置 5.1.1套管清洗的意义及目的 5.1.2清洗装置的结构 5.1.3清洗装置的工作原理 5.2光催化反应器镍网的超声波防垢除垢装置 5.2.1镍网防垢除垢的意义及目的 5.2.2超声波防垢除垢装置 5.2.3清洗的工作原理 5.3镍网表面热处理及其灭菌性能验证 5.3.1热处理对TiO2结构的改变 5.3.2热处理温度对酸性品红溶液的脱色效果 5.3.3热处理温度对大肠杆菌的灭活效果 5.4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 致谢
封面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声明 第1章绪论 1.1引言 1.2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1课题研究的背景 1.2.2课题研究的意义 1.3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常用除湿方式 2.1引言 2.2冷冻除湿法 2.3液体吸湿剂除湿 2.4固体除湿 第3章电渗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3.1引言 3.2电渗机理的研究现状 3.3电渗在工程中的应用 3.4电渗在多孔介质中的传质机理 3.5电渗流的机理 3.5.1离子的移动 3.5.2电流的传导机理 3.6 双电层模型在电渗中的应用 3.6.1毛细管中的电渗流 3.6.2毛细管中电渗流的理论模型 3.7稳定状态下的电渗流 3.7.1电渗流速的Wiedemann和Casagrand方程 3.7.2电渗水流的控制方程 第4章基于电渗原理除湿的试验研究 4.1引言 4.2电渗除湿的模式与机理 4.3基于电渗的除湿系统的设计 4.3.1吸湿剂的选择 4.3.2吸湿剂的选择标准 4.3.3试验材料的性质 4.3.4基于电渗除湿的制冷系统的构建 4.3.4基于电渗除湿的制冷系统性能分析 4.4试验一 4.4.1试验装置 4.4.2可控温可控湿装置的测试 4.4.3除湿装置的测试 4.4.4除湿试验方案设计 4.4.5试验步骤 4.4.6试验结果 4.4.7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4.5试验二 4.5.1试验装置 4.5.2除湿试验方案设计 4.5.3试验步骤 4.5.4试验结果 4.6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封面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智能服装概述 2.1什么是智能服装 2.2智能服装的发展 2.2.1智能服装的发展历史 2.2.2智能服装在国外发展概况 2.2.3具有保暖性能的智能服装发展评析 2.2.4本课题开发之智能微空调服装的特点与优点 2.2.5智能服装专利搜索 第三章课题综述 3.1开发背景 3.2开发目标 3.3应用领域 3.4整体设计方案及研究方法 3.4.1整体方案概述 3.4.2设计程序与研究方法 3.5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3.6智能微空调服开发中面临的问题 第四章智能微空调服控制系统设计 4.1控制系统整体方案描述 4.2信号检测单元 4.2.1温度传感器 4.2.2湿度传感器 4.3控制单元 4.3.1核心控制器件 4.3.2微控制器的口功能及定义 4.3.3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3.4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4终端执行装置 4.4.1加热组件 4.4.2制冷组件 4.5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案 4.5.1功耗问题 4.5.2系统小型化 4.5.3防汗防水 4.5.4抗干扰 第五章智能微空调服款式结构设计 5.1设计理念 5.2整体构思 5.3款式结构设计 5.4结语 第六章假人模特穿着试验 6.1实验目的 6.2实验设计 6.3实验数据处理与温湿度变化曲线冷环境下实验数据处理 6.3.2微冷环境下实验数据处理 6.3.3标准环境下实验数据处理 6.3.4热环境(温度30℃,温度65℃)下实验数据处理 6.4数据统计分析 6.4.1参数解释 6.4.2加热状态数据统计与图形分析 6.4.3制冷状态数据统计与图形分析 6.5结论 第七章线.2.2主观感觉测试 7.3真人穿着实验客观实验数据处理与温湿度变化曲线.3.2微冷环境(温度15℃,温度65℃)下实验数据处理 7.3.3标准环境(温度21℃,温度65℃)下实验数据处理 7.3.4热环境(温度30℃,温度65℃)下实验数据处理 7.4客观数据统计分析 7.4.1加热状态数据统计与图形分析 7.4.3制冷状态数据统计与图形分析 7.5真人穿着实验与假人穿着实验各参数相关性分析 7.6真人穿着实验与假人穿着实验之异同点 7.7结论 第八章人体穿着智能微空调服的心理感觉 8.1问卷设计 8.1.1问卷调查内容 8.1.2态度标尺 8.2主观感觉数据的统计及其与客观数据的对比分析 8.2.1热感觉 8.2.2湿感觉 8.2.3整体舒适感觉 8.3人体主观感觉与客观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8.3.1人体主观感觉与实际温湿度的相关性分析 8.3.2人体主观感觉与穿着实验各项客观参数指标相关性分析 8.4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