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氟化工行业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过7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无机氟化物、氟碳化学品、含氟高分子材料及含氟精细化学品(含无机氟化物)四大类产品体系和完整的门类。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现代交通、电子电器、工业制造、通讯工程、航空航天、国防、医药医疗、新能源、环保、生活日用等领域,并且随着科技进步正在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拓展。氟化工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之一,已成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发展其他战略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提供材料保障,对促进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中国氟化工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我国各类氟化工产品总产能超过640万吨,总产量超过450万吨,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氟化工生产和消费国。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布的《世界矿产品摘要》,2022年,世界萤石总产量约830万吨,中国约570万吨,占世界产量的69%,在全球萤石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我国氟化工产能不断释放,对萤石资源的需求将持续提升,预计我国萤石产品的供需缺口将逐步扩大。公司目前拥有采矿权2个,探矿权3个,截至2023年6月末已经探明萤石保有资源储量达到485.27万吨矿石量。
我国无水氢氟酸生产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江苏、山东、江西、内蒙古等地,无水氢氟酸下游涵盖含氟制冷剂、含氟高分子材料、含氟精细化学品、无机氟化物等。其中,含氟制冷剂和含氟高分子材料系无水氢氟酸的主要消费领域。近年来,随着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大健康等领域对含氟材料需求的大幅增加,国内无水氢氟酸生产企业开工率明显提升,市场供给有所增加。根据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我国无水氢氟酸产能达到312.6万吨/年,实际生产量约204.1万吨。截至目前,公司拥有无水氢氟酸年产能13.5万吨。
氟碳化学品主要用作制冷剂、发泡剂、气溶胶的喷射剂、灭火剂、电子电气及精密部件的清洗剂,还可以用作生产含氟高分子材料及精细氟化学品的原料。公司生产的氟碳化学品目前主要应用于制冷剂领域。
目前曾在或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的制冷剂包括CFCs、HCFCs、HFCs三代制冷剂,第四代制冷剂(HFOs)已在欧美发达国家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
第一代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最大,全球已经淘汰使用;第二代制冷剂对臭氧层破坏相对较小,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基本淘汰,在我国应用广泛,目前也处在淘汰期;第三代制冷剂对臭氧层无破坏,在发展中国家逐步替代HCFCs产品,但是其GWP值较高,温室效应较为显著,少部分发达国家已开始削减用量;第四代制冷剂指的是不破坏臭氧层、GWP值较低的制冷剂,部分已推出的产品如HFO-1234ze和HFO-1234yf产品价格较高,已在部分发达国家推广使用,目前在我国尚未大规模推广。
目前,我国正处于三代氟制冷剂(HFCs)对二代氟制冷剂(HCFCs)的更替阶段。根据《基加利修正案》的规定,我国属于第一组发展中国家,应在2020-2022年HFCs使用量平均值基础上,在2024年起冻结HFCs的消费和生产于基准值,自2029年开始削减10%,到2045年后将HFCs使用量削减至其基准值20%以内。
制冷剂广泛应用于家用空调、冰箱(柜)、汽车空调、商业制冷设备等行业,四类产品制冷原理一致,但对制冷剂的品种需求各有不同。但总的来看,家用空调、冰箱、汽车空调等下游行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氟制冷剂的需求。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升级、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空调、冰箱、汽车等的产量、消费量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的可能性较高。此外,随着上述产品的居民保有量快速增长,预计未来存量设备的维修需求以及随着城镇化加速带来的家用空调、电冰箱等需求扩增将成为含氟制冷剂市场需求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
未来随着三代氟制冷剂产能扩张冻结,在四代制冷剂具备应用经济性并大规模替代第三代之前,预计第三代制冷剂价格将在需求增长、供应缩减的影响下逐步回升。
含氟高分子材料是含氟原子的单体通过均聚或共聚反应而得,相较于一般聚合物产品(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具有耐高温性能、耐酸碱性和耐溶剂性、电性能、机械性能、不粘性、耐候性、憎水性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通信、新能源、电子电器、航空航天、机械、纺织、建筑、医药、汽车等领域。含氟高分子材料主要包括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氟乙烯(PVDF)、聚全氟乙丙烯(FEP)、可熔性聚四氟乙烯(PFA)等。
国内生产含氟高分子材料的企业均为氟化工一体化程度较高的行业龙头,中高端市场也处于供给较为紧张状态。近年来国家正在推进加快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具体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相关领域与含氟高分子材料下游应用息息相关,我国含氟高分子材料主要产品产量总体实现了稳定较快增长。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含氟高分子材料及单体年产能5.93万吨,在建年产能超过4万吨。
公司专注于含氟化学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从萤石矿、氢氟酸、甲烷氯化物、氟碳化学品到含氟高分子材料的完整产业链,主要产品包括氟碳化学品单质(HCFC-22、HFC-152a、HFC-143a、HFC-227ea、HFC-125、HFC-134a、HFC-32等)、混合制冷剂(R410A、R404A、R507C等)、含氟高分子材料及其单体(PTFE、FEP、HFP、VDF等)以及氢氟酸、一氯甲烷、甲烷氯化物、氯化钙等化工原料。
历经多年稳健经营和快速发展,公司现已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仓储、运输和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氟化工生产企业,具备完整的采购、生产和销售运营体系。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如下:
公司的销售按照销售区域划分为内销与外销,公司设立国内贸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执行境内外销售及同步进行营销管理。
直接销售包括向终端客户销售和向贸易型客户销售两种模式,两种模式均为买断式销售,具体如下:
在向终端客户的销售模式中,终端客户将所购的公司产品用于进一步生产或分装混配或直接自用。
在向贸易型客户的销售模式中,销售合同由公司与贸易商签订,贸易商以买断方式采购公司产品,再自行进行销售。
考虑到制冷剂售后市场较为分散,维修用的小钢瓶或车用气雾罐制冷剂单价较低,终端网点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主要用于制冷设备维修,公司在制冷剂售后市场采用经销模式能够降低业务开拓成本,充分发挥经销商覆盖面更广的优势,拓宽公司产品覆盖的广度和深度。
在外销中,按照国际通行的贸易条件与客户进行交易,采用的主要结算模式包括FOB、CIF等。
公司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地区的主要业务为生产和销售化工原料、氟碳化学品单质和含氟高分子材料等,对外采购的主要生产原材料为萤石原矿、萤石精粉、硫酸、电石、煤炭、液氯、三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乙烯等。
公司在浙江金华地区的主要业务为生产和销售氟碳化学品、含氟高分子材料等,主要生产原材料为无水氢氟酸、三氯甲烷、六氟丙烯等。
公司在福建邵武地区的主要业务为生产和销售化工原料、氟碳化学品、含氟高分子材料等,主要原料为萤石精粉、硫酸、三氯甲烷、二氯甲烷等。
公司在江西赣州地区的主要业务为生产和销售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乙烯等,主要原料为甲醇、氯气、四氯化碳等。
公司制冷剂分装混配业务主要采购的原材料为公司未自产或产能不足的氟碳化学品单质,供应商主要为同行业其他氟化工企业。
公司制定供应商的准入标准,实行合格供应商名录管理,每年对供应商进行日常管理和质量考核,促使其推动质量改进,确保提供产品的质量以及交付、服务符合公司要求,促进公司产品质量稳定提高。
公司采购流程包括:以月度为单位,根据内销和外销的订单情况及生产库存情况,按需求量采购,与供应商谈判并约定品名规格、订购数量、采购价格、交货时期及质检要求等,向供应商采购并同步进行采购跟催,并在采购完成后由品管部门进行质量检测。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公司通常会结合市场供需、客户需求预测及在手订单情况,由生产部门按照客户确定的产品规格、供货时间、质量和数量组织生产,并通知采购部门根据生产订单完成情况,实时变更物料采购计划、调整生产顺序,协调生产资源配备,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品管部门对产出的成品进行检测把关;包装部门根据客户要求定制包装后入库。公司通常还会在客户订单基础上,保证一定的安全库存,以备客户的额外需要。
2023年上半年,国内宏观经济呈弱复苏状态,实体经济增长面临较大压力,面对内外部环境冲击,公司全体上下紧紧围绕生产经营目标,努力降低下游需求疲弱、制冷剂价格低迷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快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建设进程,多措并举降本增效,内挖潜力、外拓市场,实现了经营业绩的稳定。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7,979.02万元,同比增长17.7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1,003.63万元,同比下降19.79%。
2023年一季度,由于行业下游需求仍处于恢复阶段,制冷剂市场处于去库存期,市场价格呈现低迷态势,由此导致公司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二季度以来,随着消费端的逐渐好转及成本端的进一步优化,二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42%,净利润同比增长25.11%。
2023年初,受2022年行业抢占配额影响,行业库存高企,产品价格维持低位运行,盈利空间大幅压缩。公司发挥产业链一体化协同优势,调整营销策略,实现氟碳化学品产销量及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但原料价格下降幅度不及产品价格降幅,进而导致产品利润有所下降。
报告期内,公司氟碳化学品产量98,215.36吨,同比增长18.29%;扣除公司内部使用量后,销量53,976.36吨,同比增长22.98%;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2,581.77万元,同比下降2.35%;平均毛利率9.16%,较上年同期减少0.1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公司充分发挥含氟高分子材料品质领先和成本领先优势,针对不同品质的含氟高分子材料的优势特点,采用差异化市场开拓手段,提升公司含氟高分子材料市场渗透力,进一步巩固FEP等优势产品的市场地位。
报告期内,公司含氟高分子材料产量15,900.38吨,同比增长79.29%;扣除公司内部使用量后,对外销量10,293.19吨,同比增长92.46%;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1,561.97万元,同比增长50.25%;平均毛利率29.45%,较上年同期增加0.45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公司化工原料产量212,690.89吨,同比增长125.24%;扣除生产自用原料后,对外销量102,718.60吨,同比增长168.18%;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9,036.63万元,同比增长85.38%;平均毛利率7.96%,较上年同期减少24.05个百分点。
公司严格落实“保安全、保质量、保工期”项目建设总要求,稳步推进重点项目特别是募投项目的建设。截至目前,邵武永和氟化工生产基地项目一期建设内容已逐步进入收尾阶段,一期0.75万吨/年FEP、1万吨/年PTFE陆续试车生产,技术人员正在就产品各项指标进行优化调试。邵武永和氟化工生产基地项目二期和1万吨/年PVDF、0.3万吨/年HFPO扩建项目按建设进程正常实施中。内蒙永和0.7万吨/年VDF顺利投产;0.8万吨/年VDF、0.6万吨/年PVDF、1万吨/年全氟己酮等项目稳步推进中。包头永和新能源材料产业园项目的备案、环境影响评价、节能审查等前期审批手续已陆续完成。
公司始终把研发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紧紧围绕氟新材料开发、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等方向,不断提升研发创新水平。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拥有61项专利,包括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32项、外观设计4项,其中2023年新增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4项。
报告期内,公司研究院持续引进专业人才,打造一支具备专业能力、研发经验的人才队伍,不断夯实公司技术领先优势的基础。同时公司持续优化完善研发人员激励机制,将研发成果奖励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相衔接,重点奖励项目组成员,奖金分配向研发一线倾斜,构建长期回报激励机制,提升团队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报告期内,公司结合自身情况引进杜邦安全管理体系,定期召开DSS安全管理提升项目讨论会,强化安全生产管理考核;通过实现生产过程的DCS自动化控制,有效降低公司安全事故发生。公司优先使用清洁能源,采用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艺、设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严格执行环境风险管理,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和应对环境危机,加强环境保护培训,提高全员环境意识,积极实施绿色办公,践行绿色低碳理念。
公司主营业务为氟化学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产业链覆盖萤石资源、氢氟酸、氟碳化学品、含氟高分子材料。氟化工行业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特征,行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形势及相关下游如空调、汽车、电线电缆等行业的景气程度有很强的相关性。受上游原材料供应、下游产品市场需求、产品生产能力、环保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氟化工行业近年来经历了较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若未来由于行业周期性波动导致行业下行,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可能受到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根据行业导向及时调整生产经营及销售计划以应对周期性波动风险带来的挑战。同时,公司将以现有产业链为基础,向氟聚合物、氟精细化学品等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延伸,丰富公司产业链,打通上游原料通道,完善一体化布局,建立成本优势,提升对市场变化敏感度,增强公司抗行业周期性波动风险能力。
2023年1-6月,公司国际出口业务收入为82,309.33万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重达39.58%,出口业务收入占比较高,若未来出口环境恶化且公司没有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或客户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动荡,公司将面临出口业务收入下降,整体收益下滑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加快创新海外市场开拓途径和方式,积极探索和拓展海外市场参与模式,通过控制成本和优化产品结构,降低出口风险。
2016年10月15日《蒙特利尔议定书》第28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关于削减氢氟碳化物的《基加利修正案》。2021年6月,中国正式接受该修正案,并于2021年9月15日起生效。若未来我国或全球其他国家出台HFCs相关削减方案,可能对公司生产经营带来重大影响。
应对措施:根据基加利修正案,HFCs产能削减的周期较长,公司将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加快第四代制冷剂HFOs、高附加值的含氟高分子材料、氟精细化学品的研发及产业化进程,推动公司产品结构的持续优化升级,以应对产业政策调整的不确定性。
公司生产所需主要原材料包括萤石、无水氢氟酸、电石、硫酸、三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乙烯等。其中氟化工的资源基础是萤石,由于萤石资源的不可再生属性,我国将其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来保护。虽然公司拥有萤石矿产资源(萤石粉)的产能,但仍需对外采购。随着我国从严控制萤石开采量,产量增速逐渐放缓。同时,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预期下,不排除国家进一步出台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政策,叠加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引发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行,从而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一定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充分发挥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及各生产基地的资源成本优势,通过开发战略合作供应商、优化运输渠道以降低原材料成本与物流成本,同时持续优化生产工艺、改进生产设备,降低原材料生产损耗,多举措减少原料价格上涨对公司生产成本带来的影响。
氟制冷剂品种众多,按使用进程来分大致可分为四代。目前,公司第三代HFCs类含氟制冷剂产品已形成较大生产规模,虽然HFCs类含氟制冷剂作为HCFCs类含氟制冷剂替代品仍有广阔的市场应用空间,但向第四代制冷剂升级换代进程加快,缩短产品和资产的生命周期,未来公司第三代制冷剂产品将比预期更早被其他GWP值更低甚至GWP值为零的第四代制冷剂替代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拉长氟化工产品产业链,逐步提升含氟高分子材料比重。同时加快推进第四代制冷剂建设项目的落地,加大对氟精细化学品的研究开发。
公司生产具有易燃易爆、有毒、高温高压的生产特点,不排除因生产过程管理控制不当、或其他不确定因素发生导致安全事故,给员工人身安全、周边环境和公司财产带来严重不利影响。
且公司生产经营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销售和废物处理,将产生一定化学污染物。随着国家安全、环保标准的日趋严格和整个社会安全、环保意识的增强,公司面临的安全、环保监管力度将进一步提高,若由于不能达到安全、环保要求或发生安全、环保事故而被国家安全、环保部门处罚,将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作为一家集萤石资源、氢氟酸、甲烷氯化物、单质及混合氟碳化学品、含氟高分子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氟化工领军企业之一,是我国氟化工行业中产业链最完整的企业之一。
公司萤石资源和无水氢氟酸等原材料自给优势显著。在萤石供给趋紧的行业背景下,完整的产业链布局能帮助公司:(1)确保原材料供应,保障生产经营的持续性;(2)结合各地的资源、劳动力、技术、产业配套等禀赋因地制宜地布局各产业链环节,构筑产业链成本优势;(3)掌握各环节的工艺和生产技术,有利于保障产品品质,不断提高公司对全产业链的研究实力和技术水平。
公司制定了明确的战略发展目标,各业务板块布局和发展定位清晰,聚焦于高附加值的含氟高分子材料和环保氟碳化学品业务,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专业人才储备,提升技术实力。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拥有自主萤石资源(2个采矿权、3个探矿权),无水氢氟酸年产能13.5万吨,甲烷氯化物(包含一氯甲烷)年产能16万吨,氟碳化学品单质年产能19万吨,含氟高分子材料及单体年产能5.93万吨,主要产品品质和产能规模国内领先;公司本部拥有年混配、分装6.72万吨单质制冷剂、混合制冷剂的生产能力。同时,公司在建产能包括8万吨氢氟酸、超过4万吨含氟高分子材料。
公司产品产能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含氟高分子材料业务收入占比提升,部分细分氟化工产品产量有望达到全球第一,进一步巩固公司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增强公司的议价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公司自成立以来重视研发投入,重点围绕产品生产工艺的优化改进,努力解决生产面临的技术难题,同时结合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目标及当前业务经营的技术需求进行理论、应用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公司下属的氟材料研究开发中心2017年被评定为浙江省省级企业研究院。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共拥有61项注册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5项。公司FEP产品技术积累国内领先,PVDF、PFA、ETFE等技术储备丰富。
公司FEP产品性能优异,技术环保。在性能方面,FEP产品介电损耗、热失重、MIT(耐弯折)等指标国内领先,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环保方面,全球对于含氟高分子材料生产环节的环保要求愈发严格,根据欧盟法规,自2020年7月4日起,含氟高分子材料中的PFOA等有害物质若超过一定标准将不得被用于生产或投放市场。该项技术要求较高,公司产品已于2019年提前达到了该标准。
公司具有业内领先的销售能力及客户优势,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销售渠道及经销商体系和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销售渠道。公司紧密结合客户需求,提供优质高效的综合服务。
公司自主品牌“冰龙”牌制冷剂在售后市场中的声誉和出货量方面均排名前列。“冰龙”品牌先后获得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的“浙江名牌产品”和浙江省商务厅授予的“浙江出口名牌”等荣誉。
含氟高分子材料方面,公司FEP产品已实现向富士康、哈博电缆、金信诺(300252)、万马股份(002276)、新亚电子(605277)、海能实业(300787)等知名企业直接或间接批量供货,在中高端领域逐步替代国际氟化工领先企业的含氟高分子材料产品。公司含氟高分子材料自主品牌“耐氟隆”是在含氟高分子材料尤其是FEP领域享有了重要市场地位。
公司拥有行业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和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公司大部分核心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系公司内部长期培养,从事氟化工行业多年,项目建设、生产、销售、研发以及经营管理等经验丰富,同时公司也从外部引进了部分战略规划、研发、财务、法律等专业人才增强公司的精益化管理能力。公司激励机制良好,已对绝大部分中高层员工实施了股权激励,实现了公司发展与核心员工利益的绑定。公司核心技术团队稳定,并已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有效的研发激励制度。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太阳能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万马股份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金信诺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海能实业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永和股份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亚电子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