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感受这20年来行业的发展与变革,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人居环境专委会联合牛侃暖通、腾讯家居举办了《#追寻20年记忆#见证室内环境行业发展与变革》讲述活动。2022年12月24日,第三季讲述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人居环境质量专委会会长邓高峰表示,原本计划在第三季的时候,戴老师和我们分享与同志关于人居环境的探讨的故事,如今,斯人已去,我也只能把戴老师的经历简单分享给大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内空调系统还不是特别普及,在空调的使用方面普通百姓还没有太多的关注。例如,当夏季来临时,屋内湿度较大,而通常的壁挂式空调在湿度调节方面不是特别好,同时壁挂式空调有直吹的吹风感。在这种情况下,戴老师以及江亿院士曾到访同志家中做客,围绕室内人居环境的营造展开了探讨。
“2006年,我在一家空气过滤的外企担任技术市场总监工作。与戴老师结识,缘于公司的一次市场调研。我所在的单位想要了解中国舒适空调与室内空气质量IAQ市场现状,因为这和未来空气过滤产品需求息息相关。”
上海同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建筑工程所副所长白晓清回忆与戴老师的相识,“仍记得那时候是6月份,通过介绍有幸去拜访戴老师。第一次见面,戴老师当时带着黑框眼镜,眼睛炯炯有神,耐心而又极具专业性,我就提了我的想法‘您觉得空气过滤行业未来在中国市场怎么样?’戴老师的回答极具逻辑性。他说道,欧美的国家现在比我们发达,比我们先进,他们所走过的路,可能也是我们将来要走的路,现在欧美国家对于室内空气质量要求很高,那么我们以后也会逐渐达到这样的要求,长期来看是这样的一个趋势。谈起第二点,戴老师指出,做好这个事情并非那么容易,我们毕竟还处在发展中阶段,人们的生活以生存为主,许多人还没有注意到室内空气质量的问题,未来还会面临很多不确定性。戴老师对整个行业的研究是非常深入的,但是他也知道未来有很多困难,他有耐心,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实践者。
迈迪龙(浙江)新风科技有限公司、宁波东大空调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邵安春回忆道:我同戴老师相识于十年前,在新风行业的一次论坛上我们首次见面,后来又一起参加了很多标准的编制工作。在室内人居环境要求的改善以及随着室外空气品质的不断的变化中国的新技术如何来变革等方面,我们都聊得比较投机。犹记得,2020年11月,宁波东大承办了中国新风科技发展研讨会,宁波的天气比较寒冷,但是戴老师、邓司长、邓主任都一起从早忙到黑,非常辛苦。会议结束后,公司的司机钱师傅带着戴老师回了趟老家,戴老师很是兴奋,非常开心。当初我还跟戴老师说,以后有的是机会,希望您多回来看看。没想到,12月他就突然离去了,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们在缅怀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做好我们的工作,为室内空气品质的改善,为企业创新做出新的贡献,继续践行戴老师的遗愿。
佛山柯维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志明说:我跟戴老师认识是2020年第一次参与《建筑通风系统用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团体标准,我每一次参与的会议都有我们戴老师的身影,也都有他的精彩报告。戴老师工作非常认真、敬业,非常关心行业的发展。对每一种新技术,他都能够耐心地倾听并给予指导。从有限的接触中能深深的感受到,戴老师不仅是一个大专家,而且也是一位非常仁厚的长者。对于戴老师的离世,我也表示深切的缅怀。往后,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
深圳市中航大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贺勇回忆道:我和戴老师认识缘于人居环境专委会做的一些标准工作,戴老师经常主持编制工作的讨论会。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戴老师没有一点架子,完全是一个和蔼的老人,他一直以来对于工作的热情度从未变化,让我敬仰。记得有一年,戴老师去深圳出差,提出去公司看看,当时我正好出差,想着不能亲自接待过意不去,戴老师没有介意,反而在公司里指导了半天,给了我们很多建议,不知如何感谢。前几天听闻戴老师去世的消息,我心里也非常难受。在疫情下,我们行业发展的步履比较艰难,有戴老师这样的老一辈科学家为我们引路,是我们的荣幸,可以说戴老师也是我们行业最早的觉醒者。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文强说,2020年,疫情爆发,当时公司领导问我,病毒传染与多联机有无关系,我就在网上检索了一些资料,其中有一篇是戴老师讲到关于气溶胶的知识。后来经过学习,我跟同事分享了哪些空调可能会传播气溶胶,哪些空调不会传播气溶胶,如果没有分管送风形式的话,应该不会导致疫情传播。当时,我是引用了戴老师的文章作为专家资料向领导做了报告,解决了领导和同事的困惑。在我印象里,戴老师是卫生界最懂暖通,暖通界最懂卫生的专家。
《#追寻20年记忆#见证室内环境行业发展与变革》讲述活动是在戴老师的提议下,从2022年7月份开始的,每期邀请五位嘉宾不同角度的来讲述行业的发展和变革。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人居环境质量专委会会长邓高峰表示,他们有的从业20年,有的30年,还有的甚至更久,每个人的经历都各不相同。有的嘉宾毕业之后就加入到这个行业里面,从企业基层做起,到现在成为行业高管或者知名专家;有人辗转了多个行业,最后才选择落脚在这个行业;也有一些人本来在科研院所当教师,后来又进入到企业中,加入到我们的产业中,充分地了解了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故事;也有人从基础创业开始,把一个企业一步步地做大做强;还有一些人在摸索的过程中发现人居环境、人居健康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于是就投身到这个行业中来。在每一季的讲述活动中呈现了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蕴藏着企业发展的起起落落,兜兜转转。从这一系列的追忆故事之中,能够让人居环境行业从业者更好地了解行业的发展,获得一些理解或者感悟,为行业的发展带来一些启发。
上海同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建筑工程所副所长白晓清回忆到,我将我的职业生涯划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年~2002年,我在东北大学做老师,主修热能工程,2002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以后,怀着“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情,只身前往上海。第二阶段,2003年~2014年,我分别在德国、瑞典、法国三家外资企业工作,当时外企收入较高有吸引力是一方面面,更重要的是是我能够站在更大的可以说是国际化平台上,因为当时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都是在全世界布局,亚太市场不可或缺。在这些企业担任过技术支持、产品经理、技术市场总监等职务。身处公司的核心层,我经常与国际总部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其战略思想及决策,同时对这一阶段的中国市场的空调,净化设备及新风系统比较了解。我个人没有勇气创业,但是非常敬佩中国的企业家们,包括今年在座的几位企业家。他们在市场摸爬滚打,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企业,为中国人居环境的改善做贡献。第三个阶段,2015年至今,我进入了检验检测行业,属于第三方机构。这个身份完全不同于原来企业身份,除了专业性要求,更需要公平公正客观地工作。我虽变换过不同的角色,但身处这个行业,也热爱着这个行业。将整个时间段连接起来,可以看到我一直在室内空气质量的道路上坚持下去了。我所在外企基本上是是百年企业,我也时常进行思考、感悟,一个企业要生存下来,需要专一,且不忘初心。当我跨入到检验检测机构后,开始从厂商的角度转换到第三方的中立视角,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就发生了转变。尤其是在建筑行业,我们会从设计、产品、安装、调试、使用等几个维度来考虑问题。在多个项目案例中,作为检验方,我们发现项目集中的问题在于产品安装不到位以及后继的调试工作。产品再好,设计和安装不到位,真正的末端客户也体验不到科技带来的好处。近期,邓主任牵头编制的《新风净化系统设计与安装图集》非常重要,希望能够带动所有行业同仁一起去重视产品的设计与安装。
迈迪龙(浙江)新风科技有限公司、宁波东大空调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邵安春提及过去20年,感慨万千:东大空调进入新风行业将近20年,20年前,我去北京出差,偶然一个机会了解到了新风行业。在创业初期,企业盈利尚好,但随着项目和业务的发展,我切身感受到没有核心技术,企业就做不长,也做不大。为使得热回收技术能够达到国家标准,我们联合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来研究热回收异相膜材料,同时也将热回收核心技术如何有效突破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一个经营目标。经过三年的努力,热回收异相膜开发出来了。目前,宁波东大已有发明专利2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43项,牢牢坚持核心技术的研发。热回收异相膜材料机芯原始材料和装备也取得了宁波市高价值的首届的专利金奖。除了核心技术外,标准也在助力行业的发展。在邓主任牵头编制的各项标准当中,我们都积极参与其中。产品本身能不能达标?设计规范要怎么样能够达标?安装系统如何达标?应用又如何达标?社会服务体系怎么做?......这是整个产业链的技术标准,如何把这个环节打通是行业发展非常关键的一个点。具备了核心技术,有了标准的牵引,我们的产品也做到了全系列覆盖。在新冠疫情发生初期,积极支援武汉阜城山医院,负压病房50%的新风系统由宁波东大提供。此外,积极响应双碳战略,宁波东大的低能耗净效新风机取得了绿色产品认证证书,同时也为低碳建筑、低碳住宅标配提供了选配项目。2022年,宁波东大又与日本、美国等企业做进一步的深入合作,我相信新的一年会有更大的突破。
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中国从原来的低成本制造到如今核心技术加精益化的生产,以及数字化的产线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不断促进行业的发展。过去的20年,风雨兼程,执着不易,行业发展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二十年能够坚持下来,也只有一个观点,那就是我们做的这个事情对社会有没有作用?给消费者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既然已经选择了这个行业,那我们在转型升级当中的观点就更加明确。转型需要企业家做出选择,当时我们选择了新风,选择完了以后如何把它做大做强做好,那就需要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所以我们跟清华大学、中国建研院进行了多方面的长期合作。
佛山柯维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志明回忆道:1986年我上大学,攻读物理电子专业,毕业之后进入了照明领域,由于照明行业后续的发展面临转型,我就把照明技术转到了健康环境的应用领域。我在低压汞放电灯行业工作了33年多,其中包括在高校里面有一年多的时间。我第一份工作是在佛山照明,之后加入了德国欧司朗公司,紧接着就是自己和一些民营企业合作。再之后,我就去创业了。从2000年开始创业到现在已有22年的时间。创业前十年,由于对行业比较熟悉,方向把握的比较准,可以说走得非常顺利,公司年增长平均能够达到30%至40%。从2010年以后,低压汞放电灯面临着LED替代的问题,我们就着手开始向健康环境转型,在高强低压紫外线灯用汞合金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自行研发了多种紫外线测试设备。我们开发的两类细分材料有着50%的市场占有率,其中汞合金材料是我得以在紫外行业扎根的一张重要的技术牌。当汞合金原理突破之后,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很有利的条件,可以为每一种紫外线灯设计一种汞合金,使其效率达到最高,而且在较宽的温度变化范围内,它能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
后来,我进入人居环境行业,其实是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其一,从材料上游往中游延伸的过程中发现紫外线灯在向国际市场推进非常的慢,在国内市场大家也始终认为进口是最好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不得不考虑往应用端继续延伸,于是开始提供紫外的通风、物表、水消毒等解决方案。其二,在广东省标委会的副会长黄永衡教授带领下,从国际标准入手解决紫外在空气消毒领域中的一些技术难点,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检索了大量资料,也对该方向做了系统的梳理,为进入人居环境行业做了理论铺垫。其三,在2012年,我们无意中发现了某一种紫外线灯,当它在风速变化的条件下,紫外输出是比较稳定的。这个发现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惊喜。源自于这三方面的因素,在2013年,我携手团队研发了几款紫外线空气消毒机。直到今天,我认为从微生物角度来讲,这些产品可能是市场上微生物净化效率最高的。但是,由于价格成本、能耗等方面的原因,没有办法实现市场化,在2016年,通风消毒暂时被搁置了。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我们把第一代瞬净光紫外消毒技术重新检讨梳理,做了产品的延续开发,新产品对大肠杆菌、白葡萄球菌、冠状病毒三种微生物一次性杀灭率达99.9%,紫外的功率小于0.1瓦每小时每立方,有着非常高的安全性,对于未来防疫消毒装备的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还研发了一种新型臭氧消毒技术,通过采用紫外线来产生臭氧,又通过另外一种紫外线来还原臭氧。我认为这也是目前防疫在物表消毒方面非常急迫需要的一种技术。无论是在消毒效果,还是消毒的副产物,或是使用的便捷性,该项技术都具有显著优势。
这20年,我有很深的感悟,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也是失败之父。前10年很顺利,后面的12年非常坎坷,我们对于行业的认知远远不够,也没有找好合作伙伴,没有找对商业模式。但是大的方向,我们还是判断的比较准确。如今,我们把健康领域和环保领域统筹起来,迈入了健康环境领域,在紫外相关的标准、技术方面,我们主编了ISO 15757紫外C设备-紫外线灯输出测量方法国际标准,也取得高效空气消毒杀菌方法及其装置等多项国际发明专利证书。我想,这些也是让我这十多年能够坚持下来的一个重要因素。
深圳市中航大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贺勇回忆起来,我1989年毕业后在北京航空航天部人劳司工作,后来在青云航空仪表厂基层锻炼一年,在这期间刚好有机会进入了由深圳中航、北京青云、香港大记成立的合资公司中航大记,从1989加入中航大记一直奋斗到现在。中航大记成立37年,中间也有过起起落落。80年代到90年代,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的建设项目云集,公司也迎来高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公司的发展,中航大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聚焦主业,2003年开始民营化。如今回想起来,这条路非常艰难。当初深圳的金融、电子科技等行业发展速度飞快,我们作为一个制造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深圳发展十分困难,摆在眼前的问题相当多。没改制之前,碰到了问题,上面有董事会,有中航工业来掌舵把关。改制之后,全权由企业主来负责,企业如何发展时刻困扰着我。
在这种这种情况下,我作为企业的领导,必须要思考企业的发展。从刚开始的犹豫彷徨到后面的目标比较清晰,我内心始终怀着一份责任感,前面八位老总铺垫下的基础,打下的业绩根基,不能在我手上就败下去了。当我接任中航大记总经理时,公司只有9位员工,到现在一步一个脚印已经发展到了145位员工。我一直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技术要领先,管理要跟上,市场自然会找上你。2003年改制后,发展到现在有将近20年的时间,公司在技术领域时刻走在前面,荣获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2020年公司获批广东省公共空间消毒净化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此外,公司先后与中南大学、港中文(深圳)、深圳大学、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科研院所在空气净化消毒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研发工作。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文强说,实际上,我从事这个行业是机缘巧合。高中时我化学成绩优异,1993年上大学之前,化学老师给我推荐了两个专业,一个是精细化工,一个是空气调节。后来我进入西安交大攻读空气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专业(后来改成人居环境专业),2001年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毕业以后,我进入了上海第一冷气机场,在空调恒温恒湿领域担任研究员,参与了毛主席纪念堂、北朝鲜防空洞恒温恒湿机开发研制工作,也参与了上海第一条轻轨明珠线、深圳地铁空调招投标项目。由于专业领域的不对口,后来我加入了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与松下合作研发多联式空调,我就从工业环境处理往人居环境处理板块走去了,一直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虽然我在大学也学过制冷设备、空气调节、智慧建筑等课程,但是国内真正用这些专业知识的只有制冷设备,很多基础制冷技术只有真正做这个行业的人进去了以后才发现跟国外差别很大,当时我们很多时候是查阅日本、美国的文献来摸索。2007年,小天鹅被美的收购以后,我就离开了。因为当时我的心气还是比较高,毕竟是制冷空气调节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我们至少代表了中国,要做出自己民族企业的形象来,后来就选择来到海信,一直从事制冷技术研究,努力跟着合资方的同事去学习,定下了花五年的时间去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目标。
这几年也是中国人居环境和空调板块发展非常迅速的一个时期,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这个行业从一开始大家认为有没有空调是重要的,到后来大家对空调的舒适性、过滤、净化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要求。这几年,我们也考虑在新风方面展开技术布局,考虑人居环境的舒适性如何与空气流畅组织进行整合。随着4G、5G技术的发展,我们也在与华为合作,考虑高速通讯技术发展起来以后,如何将不同空气维度的设备进行整合,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的人居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空调已经完成了由一个设备向一个系统转变的过程,利用高新技术对人居环境进行整合改善是我们下一个阶段的重点。
迈迪龙(浙江)新风科技有限公司、宁波东大空调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邵安春指出,坚持是唯一的目标,特别是在当下这样一个状态中。新冠疫情的三年当中,我这个企业每年都在持续增长。我相信这与我们长期投入和分析有很大的关联性,特别是我们目前三大业务板块的合作,专列合作伙伴的认可,就需要进一步把产品做到极致,把服务做到极致,把公益做到极致,用我们高端新风机制造基地的优势,同时把检测设备、检测仪器、检测标准进一步完善,与国家标准相关联。我相信,我们的未来还是非常有希望的。
深圳市中航大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贺勇表示,技术领先能为行业发展带来曙光,中国的市场非常大,但是我们要做好一件事很难。我认为人居环境行业的方向和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即通过技术领先、行业规范、标准制定,来引领市场走向一个健康发展的道路。无论我们身在何地,如果目标一致,大家拧成一股绳,能够把行业能够带到一个健康的轨道上去,我想这也是做企业家的光荣和使命。
佛山柯维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志明表示,上下游强强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降低一些研发的投入,便于优化方案。同时,我也想呼吁,我们的同行要携起手来,共同构建我们人居健康防疫消毒体系,这是一个大市场,需要我们中国企业去抢占全球这一产业的高地,本来在这个领域,我们中国有很多企业有很多的技术可能都走在国内外最前面,如果我们不能抓住这个时间窗口,可能我们会变得很被动,以后我们可能又只能作为追随者跟随者。国外企业发展壮大了,就有能力建立一套评价体系,就会用这套体系来给我们中国的企业设置门槛,这样就会阻碍我们进入国际市场,甚至阻碍我们自己占领我们自己中国的市场,因为它可能会有一套更严格的标准体系。我也想呼吁我们做企业做产品应该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把行业做好,我们的企业才能做得更好,走得更远。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文强感慨道,20年来人居环境行业发展越来越快,很多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从中国的角度来说,在人居环境的发展上,我们的很多技术前进的步伐,开始逐渐追上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我觉得行业发展还是蛮有希望的。对于像我这样从事这么多年的研发工作的人来说,我觉得还是很欣慰的,至少没有辜负当年自己选择这个行业,也没有丧失从事制冷行业一定要自主创新的气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