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格力电器,公司是一家多元化、科技型的全球工业集团,旗下拥有格力、TOSOT、晶弘三大品牌,产品覆盖家用消费品和工业装备两大领域,包括以家用空调、暖通空调、冰箱、洗衣机、热水器、厨房电器、环境电器、通讯产品、智能楼宇、智能家居在内的消费领域;包括高端装备、精密模具、冷冻冷藏设备、电机、压缩机、电容、半导体器件、精密铸造、基础材料、工业储能、再生资源在内的工业领域,产品远销160多个国家及地区,为全球超过4亿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致力创造美好生活。
2020年,格力电器凭借突出的综合实力再次上榜《财富》世界500强,位列榜单第436位;上榜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第246位,排名较2019年上升14位。
据《暖通空调资讯》发布的数据显示,格力中央空调以13.9%的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第一,实现中央空调市场“九连冠”;据《产业在线年度空调品牌内销销量数据显示,格力空调以36.9%的份额排名行业第一,实现26年领跑。
优异的竞争格局是支撑空调行业股价长期向好的重要因素。从行业来看,空调制造行业具有高度标准化(除压缩制冷功率外,模具、零部件几乎相同)、技术更迭较慢(核心制冷原理未改变,产品稳定,具备规模效应)、淡旺季明显等特性,而这些特性也使得龙头企业更愿意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形成更稳定的“垄断”格局。自2006 年格力超越春兰成为空调销量第一后,其股价就开始出现大幅增长,主要系2006 年后行业由“自由竞争”变为“双寡头”格局,龙头企业具备定价权,从而使盈利能力不断超预期。
格力依靠收购、甲供等方式,实现其在核心零部件、原材料等上游供应链环节的话语权,借此获得的成本优势使公司可以拥有较高的盈利能力和垄断性优势,使新竞争者难以抢占份额形成一定规模。
根据奥克斯《空调成本白皮书》数据,一台零售价为1880 元的1.5 匹冷暖型空调中,压缩机成本达515 元,占总价值的27.39%,为空调的主要成本之一。
空调重要零部件之一电机的成本大约占空调总成本的15%,因此在上游供应链对电机具有一定的控制,同样可以为空调制造商提供一定的话语权和竞争优势。
格力通过收购核心零部件公司凌达压缩机和凯邦电机,保证了空调核心零部件的自配套。2004-2006 年,公司先后实现了对凌达压缩机和凯邦电机公司的全资控股,其中2018 年,凌达压缩机成为全球第二的空调压缩机生产商,实现5000 万台的产能,而凯邦电机年产8000 多万台电机,同样位居行业前列。与此同时,2018 年格力通过增持海立股份,进一步限制了市场可外供的压缩机产能。核心零部件的自配套使格力空调生产的供给端相对稳定,使其在上游供应环节具有较强竞争力,预防了行业潜在竞争者。
格力的“甲供”为公司重要业务之一,为公司带来了其他收入。格力的甲供主要为公司自行采购原材料,再将其转手提供给上游配件生产商,而上游的配件生产商受到原材料后进行产品生产并将其再交付给格力及其他空调制造商。甲供中原材料转手的收入构成了格力收入结构中的其他收入,且该业务整体呈上升趋势,2020 年,格力其他收入达377.71亿元,占公司总收入22.46%,仅次于公司的空调业务。
甲供为公司带来质量保障和成本优势。一方面,由格力提供给配件生产商自主采购的核心原材料,可以较好地把控上游提供产品的质量,使其更符合自身要求,对质量保障和品牌的树立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格力又是日丰电缆等上游配件生产商的原材料供给方,因此在双方定价过程中,格力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得以降低公司的配件成本,使其盈利能力显著优于同行业的其他竞争对手。
格力电器成立于 1991 年,其前身为珠海市海利冷气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 1989年 12 月由珠海经济特区冷气工程有限公司空调器厂、珠海经济特区塑胶工业公司、珠海经济特区冠英贸易公司改组成立;公司最初以生产空调为主,辅之以生产干衣机、抽湿机和电风扇。在 1996 年上市后,公司逐渐聚焦到空调行业,通过扩大产能、自主研发的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空调生产厂商;高端技术装备是公司转型升级方向,2013 年起相继进军智能装备、通信设备、模具等领域;2019 年开始投入芯片等高端制造业,2019 年12月2 日,格力集团与珠海明骏签署协议,以46.17 元/股的价格向珠海明骏转让格力电器9.02 亿股(占公司总股本15%),格力电器混改成功落地,珠海明骏成为格力电器第一大股东;2020年公司积极布局新零售渠道。
2020年公司前五大客户实现营收253.19亿元,占比14.86%,其中第一大客户实现营收79.06亿元,占比4.64%。
由图和数据可知,16年净资产收益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利润率的提高,17年是由于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提高所致,18年净资产收益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利润率和权益乘数的下降,19年是由于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共振下降所致,20年净资产收益率的下降是由于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的下降。
业绩短期内虽有成本项+地产影响等疑虑,但在低库存+均价回升下,短期反弹趋势的确立仍较明显。长期业绩助推还是来自改革持续深化,削减渠道层级带来利润重分配+物流直配等渠道经营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