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太阳镇太阳米基地,主播正直播介绍当地美景,并推荐民宿、餐厅等旅游相关产品。
非遗文化类的国潮体验、健康养生、艺术展览、户外运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借助互联网平台搜寻服务信息、在线预订并支付订单。专家认为,不同细分领域的服务行业正进行数字化转型,不断丰富应用场景,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多层次的服务体验。
“以前我和朋友想去游乐园,会先搜索游玩攻略,再看要不要买票。”北京市朝阳区的邱女士说,现在通过看“探店”直播,可以很直观地了解游乐园的各个项目,观看时直播界面会弹出门票购买链接,一键下单,方便快捷。
“互联网让生活更方便了,不仅可以买商品,还能订服务。”家住福建省厦门市的陈女士说,“家里会遇到各种闹心事,比如水管、灯具、电器坏了,一个人不知道怎么解决,这时各式各样的网上服务派上大用场。我下载了电器维修、上门洗车、下单洗衣、请小时工等服务类APP,还挺实用的。”
如今,旅游预订、休闲娱乐、家电维修、家政服务、健康管理、汽车保养等领域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习惯了线上预订购买、线下享受服务的方式。“互联网+”激发服务业新动能,深度连接商家与消费者,各类在线服务逐渐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成为消费热点。例如,想在家健身,可以购买“云健身”服务,请健身教练线上授课、指导等。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向纵深、细化的方向发展,应用场景不断增多,细分领域服务行业数字化转型正是表现之一。”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史宇鹏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数字化转型对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解决服务行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成市场交易。数字技术能够为商家搭建线上展示平台,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多样性、定制化服务,也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商家,挑选更适合自己的产品。
与需求端的消费趋势相适应,供给端积极应变,创新经营模式、优化产品服务、丰富消费形态。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铁树斜街一座四合院内的“93号院非遗工作坊”,就是“积极触网”的典型代表。这所非遗工作坊地处胡同深处,想获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工作坊2014年正式开张,但品牌化步伐较慢,始终没能走到更多消费者面前。”运营负责人说,为了拓宽销路,工作坊在本地生活平台上线了多项非遗体验套餐,更精准地对接到客源。目前,非遗工作坊在美团上已积累300多条评论,口碑和人气逐渐积攒起来。“工作坊大门一点都不起眼,里面却别有洞天,像个迷你的非遗博物馆,我成功制作了泥胎粉彩的兔儿爷。”下单体验非遗项目的网友说。
美团数据显示,今年7月北京市主动搜索非遗DIY(自己动手制作)相关关键词的客流提升了131%,其中45.5%为20至30岁的年轻消费者。除了非遗文化类的国潮体验,健康养生、艺术展览、户外运动也是线月北京服务零售订单增长率为28.1%,平台上正涌现出大量服务零售新业态。
以“吃喝玩乐游购娱”为代表的线上服务正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在浙江桐乡,乌镇通过直播展现汉服秀、皮影戏、花鼓戏等特色活动,同时售卖景区相关产品,如门票、船票、住宿等,还以套票串联游、住、玩等多种消费场景;在海南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在生活服务平台上线多款旅游产品,包含“海岛生存日记”“寻找珊瑚合伙人”等亲子研学特色产品;长春市动植物公园探索夜场旅游新模式,推出“梦幻西游季·夜游动物园”活动,主播在夜间活动开始后带领大众沉浸式游玩,通过直播形式进行售票,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目前,服务消费发展与数字经济迅速崛起交汇,加速了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丰富了服务消费场景,改善了服务消费体验,促进服务供给与消费需求更有效匹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说。
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提出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拓展消费新空间,打造消费新场景,丰富消费体验,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市场新需求。营造便利消费、放心消费环境,不断提升消费便利度、舒适度、满意度。鼓励数字技术企业搭建面向生活服务的数字化平台,推进数字生活智能化,打造数字消费业态、智能化沉浸式服务体验。
“新技术应用是线上服务消费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使服务消费市场增长潜力加速释放。”中国贸促会研究院院长赵萍表示。
专家认为,政府搭台、市场唱戏、供需两头旺,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互联网创新与数字化普及,为细分领域服务行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机遇。提升数字化能力,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多层次的线上产品成为服务业未来方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孙瑾建议,有关部门可鼓励不同细分领域的服务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不断丰富服务消费的应用场景,以提升消费者体验,助力服务消费深刻变革。
“服务产品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要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设计特色鲜明的服务产品,避免同质化竞争,提升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史宇鹏认为,受限于人才、资金、技术等条件的约束,一些服务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能力不足,有关方面可以加强对服务型中小企业的引导和扶持,让企业充分享受数字红利。(海外网 李雪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