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广州公交车二十多年来的升级迭代,或许没有谁比陈伟霖更清楚。二十多年来,广州巴士集团有限公司修配一厂副经理陈伟霖奔跑于技术创新的高速路,也驾驶在技能成才的快车道上。
二十多年来,陈伟霖曾荣获“全国交通技术能手”“广东省技术能手”“广州市劳动模范”“广州市突出贡献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坚持努力学习、敢于改革创新是他的真实写照。从技工院校毕业后,陈伟霖从一名普通维修技工逐渐成长为企业技术的领头羊,在车辆技术创新、燃耗控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1993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处于跨步向前的阶段,不仅国内汽车行业繁荣向上,大量的进口车也开始进入中国。彼时刚刚初中毕业的陈伟霖,看到了当时国内汽车行业的进步,也意识到了它与国外同行之间的差距,有感于此,他填报了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的汽车空调与电器专业。
在开始相关专业的学习之后,陈伟霖很快就激发了对汽车方面知识的兴趣。汽车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技术水平与产品品种取得了显著进步,一时间国内汽车市场极尽繁华,这一切对陈伟霖来说都十分新鲜。在他看来,汽车行业的未来前景十分广阔,抱着这种心态,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在理论学习中学到了许多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方法理念。
但到了实习阶段,陈伟霖发现,他所接触到的零件和材料大多都是从淘汰车辆上拆下来的零部件,与理论学习时接触到的新颖知识之间存在很大落差。例如在维修车辆发电机和启动机时,由于实习设备采用了淘汰的零部件,因此,书本上的知识几乎很难代入到实际操作中。
缺少与书本知识适配的零件所造成的困难在于,当需要去了解一个比较复杂的机器或零部件的内部构造及电路时,陈伟霖往往只能靠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去尝试理解这个机器或零部件的工作原理。如学习汽车空调压缩机的工作时,课本上写了很多种型号的压缩机,但学校的实习工厂里面却只有一台,陈伟霖和同学们只能围着那一台压缩机思考。
当自己想不清楚的时候,陈伟霖会去“缠着”老师请教机器工作的原理,有一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这样的学习经历虽然辛苦,但也为陈伟霖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谈到对学生们的学习建议时,他总结道,掌握机器的工作原理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这个经历使陈伟霖意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他在采访中感叹道,今天职业院校的教学环境与当时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本上的知识往往落后于实际情况的发展,但在自己那个时候,现实反而是我国的汽车行业发展落后于国际整体水平,理论往往不能适用。
在日后成为老师、教导学生们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陈伟霖始终重视实践学习和理论学习的协调统一。技术工人只学习课本内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及时掌握实践中的一些知识技巧,了解技术的发展现状,对于还处于学生阶段的青少年日后能尽快适应工作有着巨大的帮助。
为此,2019年,在陈伟霖的牵头下,广州巴士集团有限公司修配一厂与广州市技师学院共同成立了“新能源汽车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可以去到企业、一线岗位上进行实际操作培训的机会,为学生搭建起技能传承的“立交桥”。在工作室,学生们能亲自动手维修上路行驶的车辆,拆装关键零件,实时了解汽车行业技术领域中的最新应用,并邀请高级技师到学校里上课,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在课本外的知识。
此外,心系母校学子的陈伟霖还深度参与了广州市技师学院的专业课程微课制作、团体标准建设、课程标准撰写以及一体化示范课教学,为母校的教育尽心尽力。他所参与编撰的《汽车维修课程标准》,目前已在广东省范围内使用。
1996年夏天,陈伟霖从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毕业,成为广州二汽公司的一名普通维修工,也正是这一年,公交车上加装空调成为席卷行业的一股新风。面对加装空调这项新工作,老维修师傅们没有经验,初出茅庐的陈伟霖正好“科班出身”,便挑起大梁。可以说,广州最早一批公交所装的空调,正出自陈伟霖团队之手。
汽车加装空调,现在看来司空见惯,但在那个年代,工人们没有太多前人经验可供参考,只能自行摸索,因而接错线、漏雪种之类的情况并不是稀罕事。陈伟霖说,也正是在走了许多弯路后,才深深认识到持续学习的重要性,这为他日后不断进修学习提供了宝贵经验,也激励他将学有所长回馈母校。
除了做好本职维修工作,陈伟霖对于车辆配置情况和材料应用情况格外留心。2016年,公司提出是否可将现行车辆保修制度中的二保周期间隔从3个月延长至6个月?为了验证这个可行性,陈伟霖牵头马上对当时公司的车辆技术配置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经过深入仔细地分析论证,充分证明了公司保修制度二保周期延长至6个月符合当前车辆技术发展趋势,于是二保周期延长至6个月被写进了保修制度,推行至今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汽车保养,关乎行车安全。是什么让他提出降低公交车保养频率的建议?陈伟霖说,车辆每一次回维修厂报修的情况都会录入系统,因而系统内积累了大量保修故障情况、更换配件情况的数据,每一次故障出现间隔、零部件使用时间都记录在册,他通过分析、计算公司4000多台公交车三年来的数据,遂有信心改变旧有运行模式。
这样产生的经济效益一算便知:每年为公司4000多台公交车节约了两次保养,一台车一年时间就节省了1万多元,加之汽车持续工作产生的额外效益,综合算来,为公司节约了1000多万元成本。
在车辆技术创新、燃耗控制上,陈伟霖亦有不俗表现。他提到,早些年公交车还使用LPG燃料时,乘客们乘车时会闻到煤气味,其实这是公交车蒸发器设计不合理所致。尽管厂家设计就是如此,但陈伟霖摸索式攻关终于换来技术的进步。他发现,原车设计中,蒸发器安装位置及支架、管路等设计不合理。他通过改动管路电磁阀与蒸发器安装位置,不仅有效减少了行车中的此类故障,还提高了蒸发器散热效果,节约了能耗。
创新不是口号,是对工作永不满足的追求,哪怕是最平凡的岗位,也大有可为。回顾二十多年从业生涯,陈伟霖主持研发200余项技术创新项目,累计创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我从工作里谋生,又把工作做成了兴趣。”他这样说。
陈伟霖告诉记者,有两件事让他很有成就感:一是解决了行车故障,二是团队成员取得长足进步。2014年,他牵头成立二汽公司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致力于为企业培养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职工队伍。8年来,从这个工作室走出了全国交通技术能手、广州市突出贡献技术能手张光严,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军平,广东省技术能手戴传燕、张永友、吴军平,广东省交通技术能手王灿杰等一批优秀技能人才……他们如群星闪耀,为年轻人寻求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理想做出最生动的注脚。
在不少人眼里,汽车维修这份工作总和脏与苦分不开,但陈伟霖说,这样的认识已经是过去时了。如今,随着汽车的普及,汽车检测靠电脑和仪器就能完成,以前许多手动完成的工作如今交由电动工具完成即可,半机械化操作已成为现实。当前,技能水平是企业定薪的标准之一,随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也能掌握企业所需技能,毕业后快速上岗。如果说二十多年前,毕业新人收入只有老师傅的三分之一,那么如今,入职仅一个月,毕业生待遇就能是老员工的七八成。
“做维修,其实最关键的就是责任感。”对于有志于入行的年轻人,陈伟霖这样叮嘱,“如果想提高技术,不仅要对这方面有兴趣,同时一定要有工匠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