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智己汽车——这个曾被上汽集团寄予厚望的“一号工程”,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数据显示, 智己汽车2024年总销量65,505台,虽同比增长71%,但仅完成年初12万辆销量目标的54.6%,月均销量不足5,500台。而2025年1月销量更跌至2,800台,同比下滑44%,环比2024年12月的8,003台锐减65% 。
虽然此前,智己汽车能够依靠智己LS6参数图片)的爆发,推动智己汽车整体销量快速提升,但遗憾的是,智己汽车一系列骚操作就此 断送了智己销量上升的渠道。智己LS6曾以“20万级中大型SUV”的性价比标签短暂登顶细分市场,但随后频繁的价格调整让消费者陷入观望。2025年2月推出的L6车型更因“18.99万起”的模糊定价策略(实际需叠加金融补贴与政府优惠)引发用户反感,被指责“营销欺诈”。这种缺乏透明度的定价策略,直接导致品牌信誉受损。
上汽集团与华为合作推出的新品牌“尚界”,首款车型定价17万起,与智己L6形成直接竞争。这一战略决策暴露了上汽对智己的模糊定位:既要求其承担高端化使命, 又放任资源分散至新品牌。 更讽刺的是,智己B轮融资刚完成近百亿资金注入,但新车型规划与“尚界”的重叠性让投资者质疑其未来投入方向 。
不仅是定位模糊,智己的产品质量同样令人汗颜。 天津刘先生在2024年8月份购买的智己L6,提车仅仅五天,车辆空调就停止制冷。去4S店内检查后,工作人员表示是电子膨胀阀坏了。虽然后来在媒体的介入下,4S店进行了维修,并给予了一定补偿,但近期,刘先生又反映车辆音响出现了明显的杂音。
在汽车投诉平台车质网上,关于智己汽车的投诉更是多如牛毛。一位智己L7车主投诉称:2024年7月17日,车辆盲区影像出现卡顿,自己将车送到普陀服务中心检测,厂家表示没问题,不予修理。但7月19日,车辆盲区影像再次出现卡顿,厂家依旧表示没有问题。到了7月26日,车辆盲区影像仍然出现卡顿,厂家还是表示没有问题。这个问题此前已经修理过3次,分别更换了一次智能驾驶控制器模块总成,更换了一次智能座舱主机模块总成,还有一次拒绝告知车主修理的内容。
此外,还有许多智己LS7车主曾吐槽车辆存在共振、低频噪音的问题,去智己交付中心维修多次未解决。在维修期间,有车友尝试买低频王、加隔音棉,但都是无法根治。甚至有些车友还买六味地黄丸、滴耳药水、留声隔音耳塞,来缓解耳压带来的痛苦。
智己不仅在产品上溃败,在营销上更是一塌糊涂。2022年,智己联席CEO刘涛为了展示智己L7的加速性能,涉嫌存在高速上实线变道、超速驾驶等违规驾驶行为。而这种“CEO亲自违法”的闹剧,显然又让智己的“高端”人设沦为笑柄。2024年4月,智己L6发布会上又为蹭流量,强行对标小米SU7,但因标注小米SU7参数错误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尽管智己进行了三次道歉,但这也暴露了其市场策略的浮躁与不专业。除此之外,在L6发布会上,智己联席CEO刘涛还以“员工错过孩子出生”“连续四次阳仍坚守岗位”为荣,试图用“苦难营销”博取同情,却遭网友怒斥:“少买一台智己,多一个幸福家庭!”。
当“高端化”沦为价格数字游戏,当“用户共创”异化为维权战场,“智己”完全迷失了“自己”。智己的教训值得所有转型者深思——在新能源赛道上,唯有敬畏市场、尊重用户,方能避免成为下一个“泡沫破裂”的悲剧主角。
|